五色鳥,最新學術定名為「台灣擬啄木」,已被認定為「台灣特有種鳥類」。由於身體除主要顏色為綠色外,頭頸間尚有黃、藍、紅、黑色羽毛,故名為五色鳥。
每年的三、四月間,是五色鳥築巢的「旺季」,不同於一般鳥類,牠們往往選擇路旁的枯木築巢,主要目的是透過人們在附近活動,直接或間接讓猛禽等天敵不敢靠近而減免牠們育雛的安全威脅。因此,目前在台灣各大都市公園及中、低海拔林木中,非常容易發現五色鳥的蹤跡。
五色鳥的挖洞築巢工程非常辛苦,約需一個月左右才能完成。根據以往學者專家的研究,五色鳥並不使用舊巢洞,不過最近發現牠們已經開始聰明演化,使用舊巢洞的情形相當普遍。抱蛋及育雛工作,則是雄鳥與雌鳥輪流承擔。
生殖育雛活動持續至八月底結束,每年育雛約二至三巢,每巢雛鳥三至四隻不等。抱蛋約二周餘,雛鳥即破殼而出,親鳥即以漿果、果實、昆蟲等食物加以哺育。
在育雛的過程中,親鳥隨時把洞內雛鳥的食物殘渣,以及排遺,帶出洞外丟棄,以保持巢洞內的清潔,避免雛鳥生病以及產生異味,而招致其他動物入侵。
雛鳥大約三周左右,就會開始探頭,不時以好奇的眼光,打探外面的花花世界,急著想飛離巢洞,自由自在地遨翔。
好友張老大有名言「魚鷹抓魚,是百拍不厭的主題」,沒錯,我也有同感;不過這幾年下來,每年都拍五色鳥育雛,心得是「五色鳥育雛,是另一百拍不厭的主題」。理由是:五色鳥身形及色彩美極了,又不太怕人,易於親近,大部分的巢位都不高,適合拍攝進出飛行版及育雛溫馨版,尤其是五色親鳥不畏酷暑的打拚精神,讓偶佩服,百拍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