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陳昱臻大樹報導】曾經到過佛光山大佛城的人,心中難免會有個疑惑「為什麼每尊佛像都是一模一樣的呢?」、「大佛城裡到底有幾尊佛像呢?」佛光山開山大師特助慈惠法師二十七日為佛館培訓班學員,細談佛光山大佛的故事。
佛光山大佛城接引大佛於一九七五年開光落成,周圍佛像共有四百八十尊,彷彿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願願度眾生。當時建接引大佛時,沒有現代的大型機具、工程技術,全憑星雲大師與工人用水泥做成,一尊尊佛像就這樣使用相同的模子,用水泥打造完成。
慈惠法師指出,當時就有人覺得大佛等像是水泥做的、模子印出來的,談不上是藝術品,「但我們不覺得這是水泥,而是佛像。」當時的佛光山,只是為了讓信徒有佛像可以拜佛。
大佛城的大佛塑造好了,佛身要用什麼顏色呢?大師想到讚佛偈中「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當時有人建議大師為大佛貼金箔,但大師想到如果日後時局混亂,讓人起心動念想偷黃金、變賣佛像,實在不好,於是,把佛像油漆成金黃色。佛光山的行事風格是「不以金錢來堆積,以智慧來莊嚴」,從接引大佛的塑造,就可見一斑。
佛教徒一瞻仰佛像,心中自然有了依靠之感。雕刻佛像的人是佛弟子,發自內心對佛菩薩產生崇敬,雕塑出來的就是心中那清淨、莊嚴的佛像。大師有個理想,若時間允許,可重新一尊一尊地雕刻大佛城的佛像,到時大佛城則如同敦煌石窟般,成為台灣佛教藝術的指標。
有人問「從風水地理的角度來看,佛像應該要坐東向西,為何佛陀紀念館的佛光大佛不是坐東向西呢?」這是因地形的關係,方便大眾禮佛而建的。大師在建造佛光大佛時,第一個考量的是如何讓大眾方便禮拜佛陀,也因此造就了今日佛陀紀念館奇景。
夕陽西下,多變的夕陽襯托出佛像莊嚴的輪廓,自然天景成了佛像的背光,此為佛陀紀念館第一景;清晨旭日東升,陽光普照著佛光大佛的金碧輝煌,成了佛館第二景。一個人固然要看地理風水,但真正的風水是「心理的方位」,最重要的是「心中有大眾」,清楚明白大眾要的是什麼。任何的設計,若心中有大眾,所設計出來的作品,必定人人歡喜,也因此佛光山的佛像是如此莊嚴。
「人生要求真,以真誠對待他人;人生要求善,以善心擁抱眾生;人生要求美,以美麗妝點世界;人生要求喜,以喜悅豐富生命。」慈惠法師強調,心的世界不可思議,星雲大師常說給人歡喜,秉持著真誠心意為大眾服務,就算不是很周到,人家也會因我們的真誠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