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禪學堂裡,除了每日的坐禪、行香、出坡作務等行門,也會安排解門的課程。其中讓我印象最深且最受用的,就是佛光山宗委會主席心培和尚所教授的《心經》。
和尚不但在百忙中撥冗為我們禪學僧授課,還準備了豐富的教材,讓師兄弟以後授課仍可運用,其在行事中仍繫念他人的弘法需要,真是具有宗長的襟懷氣度!
般若空慧義理深邃,不易詮釋彰顯。不過,培和尚善巧的運用電腦科技,製作小短片,透過影片的劇情,讓聽聞者容易契入佛法要義,尤其在片尾加上總結的語錄,一則則都令人銘記起修。此次課中的三則語錄,學僧深受法益,將些許心得與大眾分享:
一、「見眾生苦相,生起大悲心。」悉達多太子遊城門,目睹人民面臨老、病、死之苦相,而思惟眾苦之緣,於是決定出家修行,尋找對治苦難及解脫之道。今天,我們身為弘法者,既已明了人生實相是苦的道理,也確知世間諸苦的存在,不但要生起大悲心,更要時時長養慈悲心念,善用這期的生命,幫助眾生離苦難,得安樂。
二、「般若不在口說,而在修行。」般若智慧的開發,要從佛法中下功夫,精勤修學,經由聞思修的實踐體證,才能了達諸法空性之般若智慧,不是只靠語言來解釋道說的。
三、「一念覺即是佛,一念迷即是眾生。」慧可大師雪地求法,達摩祖師為其安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覺與迷、佛與眾生,只在一念之間。透過禪修的思惟觀照,念念見自本心,念念照見法性,即心即佛,當下契入佛性。
和尚曾在過堂開示中說:「今生為何而來?為何而去?大家要為眾生而來,要為眾生而去。」這句話讓學僧想起佛陀「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出於世」的因緣。心中要有眾生,才能心中有佛,才能行佛所行,才能成佛之道!
雖然培和尚常提到禪修中的開示是葛藤,但這些葛藤卻又是我們的助道因緣,再一次感謝和尚在禪七的開示及禪學堂的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