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雜誌》最近發表專文Why I Already Miss Physical Media(〈為什麼我已經開始懷念實體媒介〉),相信作者麥克拉倫(Harry McCracken)道出不少文化人的心聲。在美國淘兒音樂城(Tower Records)、第二大連鎖書店Borders、百視達(Blockbuster)和無數日報及大型書店,在網路數位時代來臨後紛紛倒閉聲中,不少人已經開始懷念起可以聽實體唱片、看實體書報的時代。
實體媒介(Physical Media)消失的趨勢很明顯,DVD銷量一路下滑,Netflix影音服務則一路上揚;電子書銷售異常火熱,精裝書已乏人問津。
網路史上最悲慘的事件莫過於Google Books(谷歌圖書)。谷歌已經掃描了數以百萬計的書籍雜誌,架設世上已知最好的圖書館。但電子書仍無法呈現實體書中獨具巧思的美術設計和彩色印刷。數位媒體最致命的毋寧是他們無法永流傳,加上Apple iPad平板電腦來勢洶洶;實體書則沒有這類困擾,父祖輩的書仍留傳至今。
Tae-Bo 搏擊
《時代雜誌》另有一篇有趣的報導,標題援引莎公翁名劇《哈姆雷特》中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戲謔地微調為Tae-Bo or Not Tae-Bo(搏擊還是不要搏擊?)使人不免好奇Tae-Bo到底是什麼?
「Tae-Bo」(跆博)是目前歐美健身房最新熱點,Tae是英文跆拳道的縮寫,Bo則是boxing(拳擊)的縮寫。顧名思義,「搏擊」是韻律搏擊的一種,其上肢動作主要參考拳擊動作,腿部動作則以跆拳道腿法為本。但跆博不是對抗的搏擊,而是一種有嘻哈音樂伴奏,集舞蹈、拳擊、跆拳道、空手道、韻律操於一體的新型有氧操。
第一家搏擊俱樂部是由曾7次獲世界空手道冠軍的美國知名黑人運動員布蘭克斯(Billy Blanks)20年前於加州首創,後來更風靡全世界,受到眾多健身愛好者歡迎。尤其在美肌的觀念漸漸取代減肥的觀念後,強調可以健身又可防身的「搏擊健身操」也已快速引進台灣,短時間內學習的人愈來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