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到廟口聽說書人講故事,是早年台灣人最大的娛樂,說書講的是忠孝節義或野史傳奇,在那個年代負有教化人心與知識傳承的意義。台灣知名的文學創作大師許丙丁,因為從小受到說書人的啟發,奠定了文學藝術創作基礎,成為台灣文學史上知名作家。
許丙丁,字鏡汀,號綠珊盦主人,一九○○年生於台南,父親早逝,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辛苦養育並讓他入私塾就讀,師學朱定理與石偉雲先生,讀書的地方就在今天台南媽祖廟大天后宮的旁邊。因為從小在大天后宮的廟埕嬉戲,晚飯後都會拎著小板凳,坐在廟埕聽說書人講故事,而吸收了《三國演義》、《水滸傳》、《濟公傳》、《彭公案》、《施公奇案》、《七俠武義》、《岳飛傳》等歷史章回小說的精髓,在潛移默化之中,成為日後創作的資糧。
許丙丁長大後努力自修,從三千名考生中,考上了僅錄取兩名台灣人的台灣警察官練習所特別科,畢業後成為一位好警察,打擊宵小,破案無數,但心地善良的他,對於頑劣的惡徒,總是苦口婆心勸導他們改過為善,博得鄉民的敬重。
許丙丁有一種濃濃的台灣本土情懷,對於日治時代推動的同化教育有所感觸,因而產生扭轉台灣文學存亡的責任感。一九三○年起,他開始在《三六九小報》寫文章,並自己畫插畫,一九五一年將報紙連載的〈小封神〉結集出書,這是第一本以寺廟神佛為主角寫成的台灣白話小說。
多才多藝的許丙丁也對當時充斥的日文歌曲感到無奈,進而開始撰寫歌詞,製作屬於台灣人的歌,傳唱至今的〈六月茉莉〉、〈丟丟銅仔〉、〈牛犁歌〉、〈思想起〉等,都是他的作品。
一九七七年,許丙丁病逝於台南,享壽七十八歲,他一生對台灣文學貢獻影響深遠,作品類型擴及詩、小說、歌謠及地方文史的採擷整理等,可以說是台灣近代史上重要的台灣文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