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由於孩子生得少,家長對罹患先天性心臟病孩子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甚至限制不得上體育課;不過,台大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王主科說,病童只要經過治療,運動測試耗氧量可達百分之七十以上,仍可照常運動。
王主科表示,台灣每一千名新生兒就有十個罹患先天性心臟病,其中以心房中膈缺損或心室中膈缺損最為常見,兩者都是心臟破了一個洞,但心室中膈缺的病人中,大約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患者,其缺損會自動癒合或變小。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新生兒的心臟缺損很大,這類嬰兒可能很早就有心臟衰竭現象,但如果破洞小,病童在嬰兒時期不易出現症狀,往往因日後因生長遲緩、經常感冒,或在篩檢時發現有心雜音才進一步檢出有心臟病。
王主科指出,隨著科技進步,目前以手術修補或心導管放置心雨傘等關閉缺損的器材,手術成功率極高,並可一勞永逸。台大醫院從一九九九年迄今,已完成一千例心房中膈缺損的治療經驗,這項紀錄在國際間排名在前十名內。
王主科表示,臨床常見許多家長擔心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會有不測,因而過度保護,甚至要求老師限制孩子上體育課,只能看著別的小朋友打球。
他強調,除非病童術後仍殘留有中、大型缺損或肺高壓、心律不整等變化,仍要限制運動外,只要測量運動耗氧量在百分之七十以上,是不需要限制活動的,他就有一名二十多歲的病人有輕微的心室中膈缺,照樣騎腳踏車完成環島旅遊的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