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我去吉隆坡演講時,遇上了馬來西亞前所未有的大遊行。馬來西亞的國民一向溫馴,從來沒有抗爭過,這次是為了要求政府給一個乾淨與公平的選舉,不分巫族、華人和印度人統統走上了街頭。
我們台灣的報紙對國外新聞報導得很少,所以對馬來西亞的政治情形不是很了解,據說是有人發現選舉名冊中有一千六百多名選民年紀在一百歲以上,其中最高壽者為一百三十二歲。他們說,若是真的,這個人可以上金氏紀錄,是世界最高壽的選民了。從這次民眾憤怒的情形推測,大概類似這種的事件太多了,使一向聽話的馬來西亞人忍無可忍,終於上了街頭。不料他們以為和平的遊行卻被惱羞成怒的政府定義為反政府示威,因此大肆打壓,用催淚彈和化學水柱沖散群眾,甚至衝進醫院去逮人,這種高壓手段更加深民怨,那幾天,小道消息全是有關這次遊行之事,可見這次事件在人民心目中之重大。
馬來西亞政府為了保護巫族(就是我們一般慣稱的馬來人),對華人有許多不公平的待遇,例如同樣的分數,馬來人能進大學,華人就不行;公務員考試也是,因為華人有名額的限制;馬華通婚,華人要信馬來人的教;另外馬來人生育的補助、各項福利也比華人優厚,所以表面上雖然是族群融合,但底下還是有摩擦。毛澤東說得對,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不平則鳴是人的本性,大家看到保護政策所造成的不公平,心中自然有怨恨,只是華人和印度人都是歷史悠久的民族,逆來順受慣了,把感覺埋在心裡而已。
在我演講完後,有個獨立中學的學生到後台來跟我說,他很驕傲他參加了這次遊行,這是他第一次去為他的權利抗爭,雖然中國人的傳統是不要小孩管政治,但是這種時代已經過去了,沒有政治力量,所有的承諾都是空的,在這次經驗中,他感到團結的力量。他說,人只要能忘記膚色,就可以一起共事,尤其在這次事件中,他遇到了一個讓他一輩子忘不掉的事。
原來在警察出來鎮壓時,一個素不相識的馬來人抓著他的手拚命跑,把他拖離險境。那人邊跑邊說:警察都是馬來人,一旦打起來,對你們華人不利。他說他當時感動得熱淚盈眶,不能相信陌生的馬來人會冒自己生命的危險來救他。
我聽了也很感動,想到我們台灣被政客為選票,操弄族群意識,弄到現在遇事不問是非,只問顏色,每每為反對而反對,阻撓了國家進步,也破壞了原有的社會和諧。每天報上都是挑撥離間族群的話,忘記了覆巢之下無完卵、同舟共濟的古訓,覺得非常痛心。
古語說「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天時、地利、人和中「人和」為上,明太祖把南京城牆建得固若金湯,以為再怎麼攻也攻不破,沒想到太平天國之亂,南京城的淪陷是裡面人開城門投降的。如果自己人不團結,談什麼國際競爭呢?
假如在政治資源不平等的馬來西亞,大家都能同心協力,我們台灣當然更可以,只要拋棄私利與偏見,誠心為台灣的前途著想,以台灣人的聰明與苦幹,我們何愁國際打壓與金融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