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接觸過上百名失智個案的經驗,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機構主任王寶英指出,失智症是一種無法復原的疾病,只會隨著時間持續退化,甚至若增加其他疾病導致身體不舒服,原本的行為問題都會加重。
王寶英觀察,失智患者的認知功能雖然慢慢退化,但還是保有學習的能力,像養護中心內需要刷卡才能啟用電梯,中心內的患者真的就有人拿紙做了一張卡去嘗試,可見他們雖然近期記憶比較短暫而缺乏,但旁人的所作所為他們仍是看在眼底,也可以很敏銳的感受旁人的情緒,因此照顧者的態度若能讓他感覺安全,就比較不會出現混亂的狀況。
國內長輩多有在家安養的觀念,因此多數失智患者仍是由家人擔任主要照顧者,這些失智患者的家屬,或多或少都會經歷一段精神與心理壓力負荷極大的階段。王寶英表示,的確有不少家屬因此罹患憂鬱症,尤其是一人扛起照顧責任者更是高危險群。
照顧失智症患者是段長期抗戰,其疾病不可逆的特性,也容易讓照顧者挫折,因此王寶英提醒應該對疾病有正確認知,並且多參與相關的家屬支持團體,除了可以抒發心情,更可以獲得他人寶貴的經驗。
以下是她提供家屬照顧時常見的六大問題以及處理方法:
失智者逐漸連家人都認不得,該怎麼面對?
失智者隨著病情進入重度,退化會使得他們認知功能大打折扣,尤其記不住近期的事情,但對於過去反而還記得零星片段,因此不妨多跟他談談過去的,特別是愉快的經驗,有利於彼此建立關係。
該如何幫助失智者,又不會被對方產生反感?
雖然俗語說:返老還童,不過千萬不要把失智長輩當小孩對待,他們雖然行為能力不如以往,但還是有其做事的模式,跟懵懂的小孩不同,太貿然介入會讓他們反感,最好先詢問:是否需要幫忙?徵得同意再去做。
在疾病不同階段,溝通方式也有所不同:對初期患者,問話語句可以長一點,並且給他有一點選擇性;對中期患者,語句要簡潔且清楚,最好只讓他回答「Yes」或「No」就好;對重度患者,由於已經非言語可表達,協助時要多一點笑臉、動作不要太大。
失智者有大小便失禁問題,該如何處理?
大小便失禁並非失智者所願,不少失智者面對自己失禁的窘境,其實多半會很不自在,家屬處理污穢物時還是要多一點耐心、減少責備;改善方式就是協助失智者建立規律作息,比如每天讓他定時去上廁所,調整給水頻率與數量等。
失智者開始疑神疑鬼,如何處理?
當出現疑神疑鬼這類精神異常行為,應該與醫師討論,可以藉由藥物緩解,不過藥物難免也會出現副作用,為了讓藥物的使用以及劑量最適合患者,家屬平日就應該記錄患者用藥的反應,提供醫師處方的參考。
如何跟失智者說「不」?
照顧失智者要抱持著「彈性要夠大,想法可轉換」的態度,當失智者想做某一件事時,在安全的原則下不妨順著他,而不是用自己的標準去限制,不過若不能如他的意,除了委婉勸退,最好找替代方式轉移他的注意力。
如何面對他人異樣的眼光?
的確仍有不少家屬擔心被人知道家中有失智症患者,除了有賴更全面的宣導,也鼓勵多參加家屬團體,可發現自己其實不孤單,並且從中獲得其他人寶貴的經驗。
對於功能還健全的初期失智患者,家屬不應忽略他們的社交需求,可以多使用日間照顧中心或是社區關懷據點等專業性服務,讓他們可以接受團體活動的刺激,生活可以更有品質,照顧者也得以獲得喘息的時間。
防跌倒 防走失
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機構主任王寶英提醒,「避免跌倒」與「避免走失」是照顧失智患者的兩大原則。
防跌倒的做法就是走道必須保持通暢、光線充足,針對最容易跌倒的浴室以及臥室,也要有止滑設備。
有些家屬擔心失智長輩跌倒,所以盡量不讓長輩外出,不過王寶英指出,避免跌倒的最好做法反而應該讓失智患者多動,肌肉力量才能充足,因此室內若空間夠大,不妨利用地板顏色的不同設計出一個遊走空間;平時也可帶失智患者出去散步、接受日曬,改善日夜顛倒的習慣。
至於避免走失最簡單方式就是鎖門,不過王寶英指出有的失智患者會想要衝出門,因此不妨可以利用屏風等做些遮蔽,讓患者不會直接看到門;另外也可以利用一些提醒的裝置,一旦患者真的打開了門,家屬還可以藉由聲音的提醒,第一時間將患者追回來。
萬一真的走失了該怎麼尋人?她建議平時就要替長輩戴上打上基本資料的手鍊、衣服繡上名字、電話,或口袋中放置卡片,寫上聯絡方式等識別方式,平時若多敦親睦鄰,找人時也可發揮大功效;此外,不少走失的患者其實會走到特定的幾個地方,或許與過去生活經驗有關,如:老家、兒女家……不妨記錄下來,作為日後尋人時的參考。
我的失智家人
每天清晨六點,阿榮都會帶著失智的媽媽到公園散步,他說這是媽媽每天最期待的活動;雖然與人交談時,媽媽有時仍不免忘了清榮就是她兒子,只以「那個照顧我的人」稱呼,但看著媽媽的狀態能夠維持穩定,阿榮說:「只要她過得開心,這就是為人子女最大的安慰!」
阿榮的媽媽數年前曾在高雄經歷過一場車禍,命雖然撿了回來,但體力以及認知功能都大大退步,腦傷讓她罹患了失智症,喪失了自理生活的能力,兩年前阿榮與太太同時自公職退休,五十多歲的他們考量自己尚有時間以及體力,於是決定把媽媽接來台北親自照料。
對阿榮來說,為媽媽準備特製的飲食、把屎尿都不是太困難的差事,最讓他困擾的一點來自媽媽的脾氣,比如剛來台北時,媽媽無法自行上廁所,所以睡覺前阿榮會幫她包成人尿布,並把她的房門反鎖,免得她摸黑出來上廁所時跌倒。
但媽媽不懂阿榮的用意,常常半夜起來用手撞門,用她過去不曾使用的語氣怒斥清榮,甚至還揚言自己不如死了算了,使得阿榮長期處於緊繃的精神狀態,不只睡不好,壓力大到暴瘦六公斤。
曾經,阿榮也與其他兄弟商量把媽媽送到專業機構,但媽媽非常排斥,甚至產生「被拋棄」的想法,阿榮說:「媽媽畢竟是自己的,送出去我其實還是放不下。」最後在太太的建議下,他改變與媽媽的相處方式,不因為自己不放心而限制媽媽的活動範圍,而是從飲食、運動加強,讓媽媽改善體力,漸漸上廁所也有能力自行處理。
不過媽媽變「強壯」後也讓阿榮有困擾,尤其當連日的陰雨天導致無法外出時,他觀察到媽媽會「盧」著想衝出門。阿榮表示家裡的門鎖是有分段的,媽媽平時有意無意去把玩,都沒有真的開成過,但或許是觀察久了,日前有一次清晨竟然自己打開門出去,幸好沒有走遠,不過也嚇得阿榮趕快換可以反鎖的鎖頭,並把鑰匙收好,以免媽媽再度走失。
阿榮坦言一開始太執著,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對媽媽好,結果反而造成母子衝突,其他兄弟也因「做不到他的標準」,使得阿榮只能將照顧媽媽的責任獨自扛下,形成情緒上的惡性循環。
現在他不那樣吹毛求疵,也尊重其他兄弟照顧媽媽的方式,自己的退休生活終於有空閒做些其他安排,他認為這才是正確的態度,以免讓感情反而變成了埋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