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我們能夠選擇自己的來生嗎? (二)

慧開法師(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 |2011.07.31
1950觀看次
字級

(接上期)

至於跨越前世今生、今世來生的選擇,就涉及比深層心理學更為深層的佛教唯識學了。從唯識學的觀點來看有情的生命,有五個範疇:「心法」是生命的主體,「色法」是生命的載體,「心所有法」是生命意識的展現,「心不相應行法」是生命的主客觀環境(例如時間、空間、因果……等等),「無為法」是生命的解套與超越,在此不作詳論。

色法的生命,也就是我們的色身(肉體),有生有死,生死交替,一期接著一期地輾轉相繼,在佛法中稱之為「分段生死」。眾生每一期色法的生命皆有其相應的使用年限,然而心識的生命是連續不斷地跨越生死,銜接生死,而且像瀑流一樣地波濤洶湧,連綿不斷,直到證得阿羅漢的境界才會停止。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我們原本就有能力規畫及選擇自己的來生,然而嚴格地說,同時也是十分弔詭的,其實絕大多數的眾生,在跨越「生—死及死—生」之際時,並沒有發揮甚至於根本無法運用他們原本具備的選擇力量,而是退化到任由個人的習氣業力牽引以及心理投射,而糊裡糊塗地去投胎轉世的。為什麼會落入這樣不堪的地步呢?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下述四點:

其一、一般社會大眾並不十分確信有情的生命有三世,有一部分人根本不信,大多數人則是半信半疑;多數人即使相信,卻對於三世生命流轉的道理從未深入探究與了解,而是道聽塗說、一知半解,對於自己來生的出路與去處也從未有充分的認知、準備與規畫,當然談不上有何選擇可言。

其二、絕大多數人還是避諱面對死亡,連談論死亡與來生的話題都不願意,如何能夠未雨綢繆地為自己的來生作規畫及選擇?一旦大限至時,無常來到,平時不燒香,臨時想要抱佛腳也來不及了,有如從熟悉的生活環境一下子墮入叢林、大海或虛空之中,茫茫然不知何去何從,根本就談不上有什麼選擇。

其三、死亡不是疾病,死亡原本就是大地眾生自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現代醫療卻將「死亡」一律當成「疾病」來處理。無論是醫生還是一般大眾都是一樣,不但無法在心態上用平常心「自然地」面對死亡,在現實生活中也無法面對自己或親人遲早都會面臨的「自然的死亡」。當死亡即將來臨時,絕大多數人都是將所有的精力(包括體力和心力)都用來抗拒死亡,以至於錯失選擇來世生命出路與去向的寶貴時機。到最後精疲力盡,神智不清,根本無法作任何選擇,只好隨著業力及習氣的牽引,漂流在生死大海中載沉載浮,糊裡糊塗地去投胎轉世。

其四、現代醫療科技進步,能夠藉著機器設備及藥物來延長人的壽命,而多數人也因為恐懼死亡,不斷地利用現代的醫療科技來延緩自己或家人的死亡,以致於多數人拖延過了自己人生的「賞味期」以及色身的使用年限,而陷入老年癡呆、失智或多重器官衰竭……等等無可環轉的困境。

到此地步,任何人都已經沒有能力為自己的來生作選擇了,所剩下的只有業力與習氣的牽引。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