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清爽的人生

大川隆法 |2011.07.31
918觀看次
字級

誰也不想碰到牢騷滿腹的人,在人生當中,還是不應忘記「開朗」和「清爽」。什麼類型的人是不清爽的呢?若是讓我來說,我首先列舉的是「牢騷滿腹的人」。

顯而易見,這樣的人總想博得他人的同情,的確有時也值得同情,也理解此人「想要別人聽聽牢騷」的心情,但是聽多了這樣的牢騷,心情也會逐漸沉重起來。

事事與「今天」相比

愛發牢騷的原因之中,當然也有肉體的原因:人上了年紀以後,大多身體會出現狀況,因此就容易發牢騷。開始時會覺得「這兒也痛、那兒也痛」,慢慢地不平不滿就會積累起來。

有一件事,希望這樣的人能夠注意:人過四十歲,就會把「往事」掛在嘴邊,因此要注意,最好不要淨提往事。「以前是如何、如何好」這類話,將成為牢騷的根源。

嘮叨「自己年輕的時候如何、孩子的時候如何、三十歲的時候如何、結了婚以後如何、工作的時候如何、升職的時候如何……」等,就這樣一直想著過去,很容易就會開始發牢騷。

其實四十歲是人生的折返點,更明確地說,原來一直都是登山的狀態,但從此以後,就可能要走下山的路了──這就是四十歲。

「下坡路」也有好事

在此之前,大都是以某種形式不斷往上走,但從四十歲以後,事實上是開始走下坡路,最後就是「去那個世界」,這一點是不會錯的。如果說出生之前是「登山之前」的話,那麼出生之後就是登山的狀態了;然而,最後我們還是要回到那個世界,所以不得不在某處開始下山。

即使講一些自豪於過往經歷的話,但看到自己現在不如往昔的狀態,就會開始發牢騷,這就很可悲了。因此,過了四十歲,談起往事也是適可而止。並且,要著眼於未來。

雖然現實中,是在「下坡路」,但是在下坡路上也有很多好事。

我們是到這個世界來旅行的,登山時,誰都會向著山頂前進,但若到了山頂後,就只有你一個人留在山頂,想必是受不了的,一個晚上也不願待下去。

「展望未來,以開朗的心情生活下去!」如此下決心非常重要。過了四十歲,提醒自己不要過分地談論往事吧!這就我想提醒各位的。

活出「第二個人生」

當看到五、六十歲甚至七、八十歲的人在樂觀地談論未來時,年輕人也會感到很欽佩地想:「希望一、二十年後,也能那樣!」「就算是『大限』臨近,還能活得那樣健康、開朗,真讓人羨慕,希望自己也能那樣!」這就是一種清爽的人生態度。

若是讓年輕人覺得:「自己不想變成那個人的樣子。」那麼那樣的人生態度,肯定不會是「清爽」的。但這樣的話是不會在當事人面前說的,所以本人不會知道。因此,希望各位把目光放在未來,把未來看得光明些吧!

相信未來是光明的,看事情盡量看好的一面,減少發牢騷吧!僅是做到這樣,人生就會出現不同的境況;不可思議的是,人氣會開始出現,並且開始受到他人的稱讚,讓人感到:「那個人好像很努力的樣子耶!」

於是,那就會變成「游泳圈」一樣,讓你產生「人生的浮力」。

克服自卑與嫉妒

誰都有「自卑感」和「嫉妒心」,當思索要如何「活得清爽」時,都會面臨人生修行中的重大課題──「自卑感的克服」和「嫉妒心的克服」這兩大難題,「完全沒有自卑感和嫉妒」的人,是不存在的。

自卑感、嫉妒心都是產生於「與他人的比較」。在世間當中,必須要和他人共同生活,無論什麼人都會有某些優點、某些缺點,要是所有的人都像「人造人」那樣全都一樣,「完全相同的尺寸,都具有同樣的性能和功能,壽命也一樣,馬力也相同。」那就同機器人沒什麼差別了;人類不可能是這樣的。因為人類有各種各樣的差別,所以才會覺得有趣、才有無限的可能性。

如上所述,沒有自卑感和嫉妒心的人是不存在的,重要的是怎樣超越它,把它變成有益的東西。應該做的是自我精進,不斷積累小的成功,增強自己的自信。

透過增加自信,自卑感就會逐漸淡薄。這時,你會開始考慮他人的事情,很想去幫助他人等等,一段時間你忘記自己的自卑感後,應該就會變得幸福、成功。



(節錄自《我很好 你呢?》華滋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