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一直有想到國外生活一段時間的想法,但總不知如何付諸實現,直到一趟帛琉之旅,喚醒了我心中一股想要為地球作點事情的衝動。就這樣,我進了澳洲國立墨爾本大學,修讀為期一年的環境碩士課程。

這是一個特殊的課程,因應近十來年對氣候變遷等等的環境議題而新成立的課程,並且秉持著環境議題的跨領域性,課程包羅萬象,打破傳統的學院分制,是一個獨立的系所。
收穫一 寫報告也國際交流
有幸就讀這個課程,我接觸到西方學術研究精神與環境管理方法,更開心的是:由於學校是世界百大名校,吸引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因此認識的同學遍及智利、哥倫比亞、南非、波蘭、墨西哥、印尼、馬來西亞、日本等。雖然在澳洲的時間只短短的一年半,體會與心得卻是如此的難忘又豐富。
事實上「出國留學」學習的層面絕不僅止於學校。如學習如何跟不同國家的人相處、討論功課及建立私交,就是一門很大的學問。記得我第一學期有一份團體作業,大家要共同研擬出一份策略供墨爾本市府參考。我們一組十個同學分屬於八個不同國家,每次開會就是一次聯合國會議。雖然大家都用英文溝通,可是口音、腔調以及對問題的態度,都有明顯的不同。幾次開會下來,有歡笑也有爭執,報告最後也在連串的溝通妥協下產生,還得到不錯的分數。
收穫二 體會自我成長樂趣
生活上的瑣事,也是學習的好資材。比方說,亞洲學生習慣外食,往往不會自己煮飯;但是在西方國家,外食消費很高,因此買菜、做飯、研究食譜,就成了生活一大學習。
一個四川同學,是家裡的獨生子,出國之前,連米都沒洗過。一兩年下來,居然能燒出一手「有個人風味」的川菜,還常常邀大夥一起去他家搭伙。大概也只有留學的環境,才能逼著自己成長學習,並體會到這種樂趣。
我想,態度應該是優先於一切的。觀察到許多亞洲學生態度比較封閉,對於西方國家的風俗活動,很難融入,多半畢了業就打道回府,對於這個居住過一兩年的國家、城市,竟沒留下什麼深刻經驗或印象,實在非常可惜。
收穫三 勇於作夢改變世界
出國以前,如果人家問我:你的夢想是什麼?我回答不出來。但是藉由出國念書的經驗,我認識了不同世界的人:想要投身國際關懷的智利律師夫妻、想要出家過清修生活的義大利裔高材生,還有想要回印尼落後村落蓋太陽能村的工程師。跟他們互動的衝擊,開始帶給我很多從未有過的想法──夢想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要去實踐。當然,夢想不一定都能夠實現或者成為成就,但是努力的過程會在你的生命裡寫下意義。
現在的我或許未有成就可言,但是至少變得敢作夢,想要為世界做一些事:不管是投身公益、努力工作、吃素減少暖化,或者更多更多天馬行空的想法,都能夠從態度及行為的改變做起。
一個人影響一點點,一千萬個人的影響就變成了成就。聚沙成塔的力量,是改變世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