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高雄訊】高雄市昨天率先提出「高市氣候變遷調適基金」草案,將以一噸徵收十五元計算,來向以中鋼為首的四百家企業開徵「調適基金」,估計一年可以入帳十五億元,將用來做綠能建設及打造低碳城市。高雄市也將會是全國、也是全亞洲先開徵調適基金的城市,最快年底實施,明年十一月入帳。但業者批評作法不當,尤其對已繳納高額稅金的企業,無異再剝一層皮。
高雄市環保局統計,去年全市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六千多萬噸,其中來自中鋼公司排放的溫室氣體約一千九百萬噸、台電興達電廠約一千六百萬噸、台電大林廠約五百萬噸、中油高雄煉油總廠約三百三十萬噸。
環保局長李穆生表示,因應極度不確定的氣候變遷衝擊,城市迫切需要發展一套符合地方需求的創新財務機制,所以環保局擬訂《高雄市氣候變遷調適基金自治條例》草案,預計八月送市政會議審查,趕在九月送交市議會,如果在十一月定期大會結束前通過設立調適基金,市府就會發布實施,環保局要展開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查驗,做為徵收調適基金的依據。
李穆生指出,氣候調適基金不等同碳稅,來源除向企業徵收外,也自災害準備金和空汙基金調撥部分比例,主要作為企業調適計畫建設費用,目前高雄是全台第一個推出氣候調適基金的城市,盼與企業共同對抗氣候變遷,減緩企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打造綠色低碳城市。
溫室氣體排放量居冠的中鋼公司助理副總經理張西龍認為這項政策不妥,將會衝擊產業的競爭力,也無助於降低高雄市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尤其對已繳納高額稅金的企業,無異再剝一層皮。
他說,市府名為氣候變遷調適基金,其實是在課徵碳稅,盼市府審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