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四大佛教名山,分別是供奉文殊菩薩的五台山、普賢菩薩的峨眉山、地藏菩薩的九華山,和觀世音菩薩的普陀山。
這其中的普陀山,是浙江沿海舟山群島中的一座島嶼,嚴格說來是島不是山。那它為何稱山不稱島呢?
普陀山在四大佛教名山裡是唯一來自梵語的地名。史載,普陀山宋代以前稱「梅岑山」,因民間傳說西漢時有方士「梅福」在此隱居煉丹,並以醫道救濟島民而得名;到了後梁,日本僧人慧鍔建了「不肯去觀音院」,民間對佛教和觀音信仰日盛;加之戰亂頻仍,觀世音菩薩不肯去日本的故事,代表了一種民族氣節和民族自尊,也讓老百姓感到很親切;更有人在《華嚴經》找到了以下記載:「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 ,名『觀自在』」,「補怛洛迦」名於是被借用到「梅岑山」;南宋時,「補陀洛迦」漸有取代「梅岑山」之勢;明末其名更漢化成「普陀山」了。
有趣的是,梵語「補怛洛迦」也音譯為「普陀洛迦」、「布怛洛迦」、「補陀落迦」、「布達拉」等,意譯為小白花(華)、光明山、海島山等。其中,海島山與普陀山的山島形勢契合,布達拉山是西藏布達拉宮的所在地,而正宗的印度普陀山意譯過來就是「小白花」了。
問題似乎解決了,但還有問題:普陀山的前名梅岑山為何也稱山不稱島呢?
翻翻舟山群島島名,我們會驚訝發現以山名島在這裡具有普遍性。除「普陀山」和主島「舟山」外,還有「岱山」、「嵊山」、「衢山」等島嶼。而普陀山主峰「佛頂山」海拔近二九○公尺,對一座海島來說,的確是有些山的氣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