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習俗傳說,孕婦不可動剪刀、釘子,否則將生出唇顎裂寶寶。但最新一項跨國性大規模研究發現,唇顎裂與人體某一特定基因相關。醫師表示,未來透過基因篩檢,高危險群父母可事先防範。且國內手術治療也有給付。
林口長庚醫院顱顏中心主任醫師陳國鼎指出,對於懷孕期間不能拿剪刀、搥釘子等習俗,純屬無稽之談,毫無根據。根據這項跨國研究結果,已可確定唇顎裂是由基因所造成。
這項醫學研究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香港、新加坡、北京醫科大學,以及林口長庚醫院等研究機構共同執行,歷經二年多的調查,最近獲得初步結果。
他說,光是長庚醫院就提供三、四百個樣本,包括寶寶及父母血液,經由血液篩檢比對共同特定基因。由於此為跨國性學術調查,目前仍無法對外詳述成果,須由計畫主持人發表。
陳國鼎表示,在唇顎裂治療方面,目前醫療技術進步神速,過去唇顎裂寶寶須接受十幾次重建手術,現在最多只需三次,就能成功修復,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來修補痕跡。
以最嚴重的唇顎裂病童來說,需在三至四個月大時,接受第一次唇鼻重整手術,在一公分大小的嘴唇中精密縫補,將缺損扭曲的皮瓣組織重新排列組合,手術時間需二、三小時。
九個月至十二個月時,進行第二次手術,讓幼童發音能夠清楚,若牙床缺骨,則須種骨。而第三次手術則等到九至十一歲時,進行最後修補工作,這三次手術皆有健保給付。
另外,唇顎裂寶寶出生後,就須接受術前治療,在口鼻處放置壓克力製口蓋板;除了能恢復吸奶功能外,還可讓裂縫變小,及調整歪掉的鼻型。
陳國鼎呼籲,生下唇顎裂寶寶的家長勿恐慌,只要盡速接受手術治療,孩子外觀幾乎能與一般人相同。因唇顎裂手術愈來愈精細,甚至不仔細觀察,還看不出外表有異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