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部落‧原音再現許常惠教授歷史錄音經典曲選(一):花蓮縣阿美族音樂篇》
文/楊雅惠(評獎委員‧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委員)
出版: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
編著:吳榮順等製作
記錄鄉土的原音旋律,深入各地山區,尋求音樂的滄海遺珠,集結出版,進而推廣,這是多有價值,而具有獨特性的時代性工作!許常惠教授所推動的「民歌採集運動」,在許常惠教授與史惟亮教授的精心策畫與號召下,集結專業團隊,胼手胝足,採集無數珍貴的有聲資料,留下臺灣各族群的歌曲之聲音紀錄。
並且進一步將聲音轉成樂譜與歌詞,化成白紙黑字。這樣的工作,將臺灣本土自己原創的音樂,忠實而有系統地保存下來。
這本書將已過世滿十周年的許教授之工作成果呈現,不但完成許教授的心願,也提出了一份足以代表臺灣原住民音樂的代表性作品。
藝術觀點ACT
文/須文蔚(評獎委員‧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出版: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編著:龔卓軍、蔣伯欣、孫松榮
林暉鈞
大學作為人文精神的堡壘,自然應當在政府出版品中綻放異彩,《藝術觀點》在眾多書籍與期刊中脫穎而出,傳遞了一個重要的訊息: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過去在平衡南北和鄉城的藝術教育落差的政策目的下設校,長期與社區互動,以全球在地化的觀點思索藝術的發展,關注藝術的實踐力量,發展出了一套聲調獨特的藝術評論話語系統,是極其珍貴的出版模式。
《藝術觀點》創刊逾十年,在本年度進行大幅度的改版,改版後的稿約中可以發現刊物的特色:「本刊鼓勵貼近第一人稱藝術創作實踐經驗與思考的發聲,或實驗性的書寫風格,投稿之文字與圖像請盡量跳脫規格化的學院生產形式,展現個人生命史與反芻集體歷史的內涵。」在編輯群的企畫與堅持下,《藝術觀點》擺脫了學術圈象牙塔式的封閉與孤芳自賞,讓讀者彷彿拾回了《劇場》、《人間》雜誌、《島嶼邊緣》、《文星》雜誌的熱血、堅持和激進,又佐以深刻的藝術批評與學理分析,隱然形成了當代文藝公共知識分子的發聲平臺,意義非凡,令人激賞。
《戀戀火金姑》
文/董景生博士(評獎委員‧臺灣環境資訊協會)
出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編著者:張博鈞導演
觀看這部影片,突然會有這樣的驚喜,體會到人在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本片雖以火金姑為名,實則聚焦於小農和有機耕作,如同二○一○年在生物多樣性國際會議中提出「里山倡議」的日本政府,試圖把人放回生態系,欲藉由操作「里山」的傳統林野農田生態系,和諧地收穫農作,同時保育土地上的各種生命。
劇本依循十二節氣的時序,娓娓述說天機伯、田螺、螢火蟲三者的共生關係。濕地生物特寫極為迷人,許多畫面讓人聯想到法國導演盧貝松的「小宇宙」,儘管剪接與配樂尚有改善空間,卻已跳脫國內既有生態片的窠臼,觀眾隨著蔡振南的閩南語配音而逐漸入戲,直到片尾時天機伯吃西瓜的一幕,心中泛起淡淡的甜意。
許多生態影片常過於文以載道,本片則讓眾多稀有生物逐一入鏡,貼近土地的描寫毫不矯情,完整傳達了導演的意念,環保樸素的包裝亦令人稱道。觀影後心中浮現的「小確幸」,讓我忍不住推薦本片給相信人與自然共生的朋友們。
「小確幸」:語出村上春樹之書,意指「微小而確切的幸福」。
《獅吼─《雄獅美術》發展史口述訪談》
文/林文琪(評獎委員‧台北書展基金會執行長)
出版:國史館
編著:陳曼華編著
「它和每一階段的臺灣美術歷史都有關係,和時代脈絡是緊扣而互動的。」對曾經經歷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臺灣文藝耕耘期的讀者來說,《雄獅美術》,是一個縱橫二十五年、包羅萬象、極其多義而難以盡述的形容詞,很幸運的,這段風雲際會的歷程,藉由《獅吼》的出版,終於成為客觀的紀錄與資產。
編著者陳曼華運用專業的口述歷史方法,投注超過兩年的時間進行相關的訪談及撰文,經由七位關鍵採訪對象,巧妙又生動地呈現「辦雜誌影響文化」的大時代動態。從創辦人李賢文的「雄獅鉛筆廠」家族與美術界因緣;從歷任影響主編:奚淞、蔣勳、王福東的理念與視野,到雄獅畫廊、新人獎、西洋美術辭典的發聲與影響,從一九七一年創刊時期的畫壇人情到九十年代的百花齊放,從美術、攝影、建築、戲劇、舞蹈、音樂到文學,息息相關的每一件創舉,奠立了臺灣在華人當代藝術界的地位。
每一篇訪問都交織了人物和時代,片段與片段傳奇事件的交疊,不但呈現了臺灣人文圖景,更牽引過去活躍於《雄獅美術》的身影來到現代,讓每位人物的個性、堅持、人格特質鋪展於字裡行間;本書不僅文筆出眾、描繪動人,整體美術裝幀更展現相當專業、精深的編輯功力,成就了一本年度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