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香江歲月

江素惠(香江文化交流基金會主席) |2011.07.06
1226觀看次
字級

歲月倥傯,到香港已近三十年,年輕時來到香港,從未想過香港就此成為我的第二故鄉。當初離開台灣,離開鎂光燈下的電視記者主播生涯,許多長官友人都十分惋惜,認為電視園地之發展將前途無限量,但為了追求新聞自由和資訊通暢,我踏出了被視為叛逆的一步。

離開台灣,有份難以割捨的感情,也同時逃避糾纏不清既愛又痛的感情。來到香港轉眼三十年,我認同了香港,香港也接納了我,成為在港的台灣代表人物,也成了背國旗的人,這其中有複雜的親情鄉情。回首這三十年來我站在香港,以較寬闊視野,較清晰角度來看兩岸的變化消長,台灣的優勢在歲月中一點一滴地流失,心中充滿了著急與無奈。

初至香港人生地不熟,更不會講廣東話,被指責「唐人不講唐話」;這一個排斥外地人,以廣東話獨尊的社會,終能漸漸適應情勢的變化。香港從七○年代起沉迷鄧麗君、姚蘇蓉、青山等歌星的國語歌曲,到八○年代初台灣觀光客成為受歡迎的顧客,讓香港人從開始不排斥國語,到意識到國語是一種生財工具。然而隨著大陸改革開放,帶來經濟榮景,過去錢淹腳目的台灣卻相形失色。過去香港人稱大陸人為「表叔」、「阿燦」,輕視意味甚濃,如今大陸觀光客一擲萬金的豪情讓香港人的熱忱加溫,回歸之後大家一起來學普通話賺人民幣,表現了前所未有的彈性,靈活度實超乎想像。

這十多年來,隨著台灣的民主化,社會熱鬧了,政治圖騰也多了,但是台灣深陷在本土情懷中,地域限制了視野,本土局限了胸懷,無止境的朝野惡鬥,往往讓台灣民眾不關心世界的變化有多快,大陸以飛騰的速度在進步。站在香港看台灣,只有感嘆,曾為亞洲四小龍之首,當年胼手胝足建設台灣的精神淹沒在口水戰中,自大、自足、自滿,缺乏危機感,成了阻礙進步的動力,就像這三十年來的香港人對兩岸的態度,由歡迎台灣觀光客轉為逢迎大陸客。榮耀為爭取而來,台灣人更不能妄自菲薄,儘快找回往日的輝煌。

經濟的富裕讓台灣人有了自信,面對大陸又自大又自卑,若非親之迎之就是抗拒之,不能保持不卑不亢的態度來務實面對兩岸。

八○年代初我是第一個祕密進入大陸的台灣記者,至今三十年不管與官方交手或與民間交流,在交往中了解,在認識中體會,大陸這是本不易讀的書,從中央到地方,從官方到民間,地域差距與行為準則實需從累積的經驗中去領悟。現兩岸的交流大門已開,許多人絡繹奔走於兩岸,不過政府或民間對大陸的認識都有盲點,一遇到主權問題爭議就衍生衝擊,這都是對於對手的不完全了解,對自我評斷的不夠精準。

同樣的,北京看台灣也有巨大的偏差,以為讓利就可改變台灣政治生態環境,他們關切台灣選舉,卻難以了解民眾對輸贏以平常心視之。因為在民主政治中,政黨輪替乃是常態,沒有永遠的執政黨,沒有永遠的在野黨,當家作主的是老百姓。

香江歲月,見證了也經歷了兩岸三地的諸多變化,這難得的因緣讓我有了巨大的使命感,推動兩岸三地的文化交流,香港被視為彈丸之地,但它在國際間有其光耀與地位,期待台灣追趕,再展現台灣的風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