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電視新聞被視為社會亂源,記者被批評專業不足、缺乏道德良知、做出來的新聞沒有人味,但記者真是如此不堪嗎?答案絕對不是,若記者能看到新聞事件背後的人,報導的時候把人當人看,記者也可以很像人。
在新聞裡,看到喪子的婦人苦苦哀求記者:「拜託,不要再問了。」看著剛出道的林志玲青澀而裸露的照片,記者說:「想不到林志玲也可以露這麼多。」至於七人死亡的車禍現場,則聽到記者以「他們開地是改裝車,根本是一群飆車族」下註解。類似這種不尊重新聞對象,甚至把新聞對象物化的電視新聞,很多人是邊看邊罵。
這些年來由於傳播政策失當,新聞台快速增加,高流動率導致專業不易養成,公司大量進用新人,但多半沒有完整培訓計畫,讓武藝未精的年輕記者衝鋒陷陣,報導內容與切入的角度難免令人難以苟同。
電視新聞之所以讓觀眾不舒服,說穿了就是對記者的報導感冒。觀眾共同的經驗是看到電視新聞就煩又厭倦,因為永遠只看到壞消息、誰又敗德,誰又出事,不斷地向觀眾猛倒垃圾,卻從不告訴觀眾該怎麼辦,這個社會的垃圾已經夠多了,不需要記者再來污染。
如果記者用清掃垃圾的心來看待新聞,站在關懷的角度來看新聞對象,那麼新聞就會變得不一樣,記者就不會追逐喪子的婦人苦苦追問;林志玲的照片就可以形容成:「每個明星都有的過程,林志玲也不例外…」;而七條早夭的生命,就可以配上關懷的口白:「七名不幸的年輕人也許會後悔,一夜狂歡狂飆,留給家人的卻是無限地悲痛。」
對觀眾來說,誠懇地送他們一份簡單的禮物,比送他們豪華的垃圾更受用,如此送出禮物的記者,不但把人當人看,也讓自己更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