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幼兒的關節疼痛,往往被誤認為生長痛、扭傷,平均被延遲一年才能找到真正的病因,只要早期發現並治療,醫師表示七成以上可以治癒,但若拖延過久,造成關節變形嚴重,則無法再恢復原形。醫師提醒,幼兒如果疼痛、腫脹超過兩周,就要懷疑幼兒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可能。
數十名幼兒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昨天參加「小太陽的希望」病友關懷活動,小患者的家長們呼籲社會正視這個極易被忽略及誤診的疾病。
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王麗潔指出,生長痛與幼兒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大的分別,在於生長痛只有疼痛,後者卻又腫又痛,因此當疼痛、腫脹超過兩周,就要懷疑幼兒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可能。
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分為「少關節型」、「多關節型」與「全身型」,發炎關節數與症狀略有不同,共同現象為關節會持續紅、腫、痛,關節內會有滲出液。十萬人中就有三點八人可能罹患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平均發病年齡為四到十歲,由於幼兒表達能力不好,常被家長認為是生長痛或運動傷害。另外,全身型因常合併全身症狀,如發燒及紅疹,易被誤判為其他疾病。
正由於易被誤診,王麗潔說,病患通常在各門診間流浪,平均被延誤一年,才能正確診斷出罹患幼兒型類風濕性關節炎,若是病程進展較快,已經出現關節變形者,就無法再恢復原狀了。
劉俠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但以現今的醫療條件,幾乎不再出現像劉俠關節變形如此嚴重的病患,只要早期使用藥物,控制體內發炎物質,治療約二、三年,病人治癒率可高達七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