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犭雚 亟需保護的

 |2011.07.02
728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在澳洲雪梨動物園(Taronga Zoo)新的袋獾育種中心,一隻健康的袋獾攀立在樹樁上,機警地留意著攝影記者的鏡頭。科學家運用先進的基因分析技術,希望能協助袋獾對抗致命的臉部惡性腫瘤。

因具有強烈攻擊性而有「塔斯曼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之稱的袋獾,是現存最大型有袋類食肉動物,僅分布於孤懸澳洲大陸以南的塔斯曼尼亞島。其體型矮胖粗壯,毛髮呈黑色,胸部和臀部帶有小片白毛;臉部和頭頂有觸鬚,可在黑暗中尋找獵物或偵測同類的存在。最大特徵是頭大尾短,前足比後足稍長。貯存脂肪的尾部為健康的指標,因為尾部瘦削象徵了健康欠佳。

據澳洲維多利亞省西部的化石證據顯示,袋獾約於六百年前開始在澳洲大陸消失,主要原因應是澳洲犬和原住民的捕獵,而塔斯曼尼亞島因為沒有澳洲犬,許多大型有袋動物在二百年前歐洲殖民者到達時,仍活躍在島上。然而當該島人口逐漸增加後,由於袋獾被認為會捕殺家畜,因再遭到大量獵殺,直至一九四一年被正式公告為保育類動物為止。

禍不單行的是,正當數量逐漸回升之際,自一九八○年起袋獾族群又遭受到臉部惡性腫瘤的威脅,這種疾病一度令袋獾數量急速減少約百分之七十,經由互相撕咬等接觸來傳播,因為腫瘤長在臉上或口內,影響進食,患病的袋獾最後會餓死,死亡機率可高達百分之百。澳洲政府二○○九年將之列為瀕危物種,現存總數介乎二萬頭與七萬五千頭之間,並估計野生袋獾可能會在二十五年內滅絕。

幸而不久前雪梨大學的研究人員已測出袋獾的基因程序,這項發現有助於追查某些袋獾能夠抵抗這種致命癌症的遺傳基礎。

圖/路透、網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