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塑化劑汙染事件重創台灣食品業,衛生署昨起舉行全國食品安全會議,食品藥物管理局宣布,將在一年內完成食品含塑化劑的背景值調查,據此訂出塑化劑限量標準,優先針對嬰兒食品、包裝飲料,超過標準就必須下架回收。
食藥局局長康照洲表示,食品在製造、包裝、運輸等過程中,都可能接觸到塑膠,因此,很難完全不被檢出有塑化劑,即使不是惡意添加導致的汙染,這個數值也不宜過高,因此,衛生署有必要制訂塑化劑限量標準,希望將最終產品所含的塑化劑比率降到最低。
衛生署將嬰兒食品、飲用包裝水,列為制訂限量標準的首要目標,康照洲指出,嬰兒食品會影響幼兒發育、包裝飲料廣為國人飲用,因此優先制定限量標準,一開始只是建議值,希望業者可降低生產過程中的塑膠汙染,等到完成公告等行政程序完成就有約束力,我國可望成為全球第一個制訂食品中塑化劑限量標準的國家。
由於食藥局在處理這次昱伸賓漢等香料廠商所引發的塑化劑汙染事件時,下架標準為檢驗結果超過篩檢值一ppm,確認遭受汙染,或經風險評估確認危害人體。因此,學者預料,一ppm將是未來制訂限量標準的指標。
食品安全會議總主持人、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孫璐西認為,至少不能低於歐盟所規定的一點五ppm,而且不光針對食品、飲料,就連超過標準的兒童塑膠玩具以及其他塑膠用品,也應比照辦理。
「塑化劑無所不在!」康照洲坦承,現在要找到一件不含塑化劑的東西是有困難的。即使如此,衛生署仍有必要制訂塑化劑限量標準,提出建議值。不管是什麼食品,在製造、包裝、運輸等過程中,都會接觸到塑膠。任何一種食物都可能被驗出塑化劑,因此食品可以容許少量的塑化劑。
康照洲強調,長期以來,國人濫用塑膠產品,用塑膠袋提東西。微波時,使用保鮮膜。製造塑膠過程中排放的廢水並未有效管制,都是造成國人血液中塑化劑含量偏高的關鍵原因。
康照洲指出,制訂食物塑化劑限量標準是刻不容緩,但需要先得知食品原本的塑化物標值。此外,由於產品性質不同,限量標準也不可能一致。例如,飲料、麵包、膠囊藥物的限量標準就不會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