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至今,回想當初的發心,是為了「修行」、「度眾生」,有時甚至為了兩者之間如何取捨,內心矛盾不已。當中除了考驗自我對佛教的信心與對眾生的願力外,也讓我回歸原點,重新審察自我修行的真義為何?
佛光山是人間佛教的大乘菩薩道場,法師平時以弘法、度眾及寺務性的工作為主。師父上人對我們的教育總是「信徒第一,自己第二」,要我們將佛法與世法結合,將修行落實於生活。並從接觸信眾中,了解眾生的需要,進而生起悲憫之情,犧牲自我時間與體力服務他人,滅卻自我習氣,長養菩提道種。
心定和尚於開示中也時常強調「慢慢修才能快快到」。如彌勒菩薩與世尊同時修行,彌勒菩薩發願先成佛再度眾生;世尊則先廣度眾生,兼修讚歎法門而早彌勒菩薩三十大劫成佛。由此可知,修行證果無絕對的先後,現前把時間投入服務性質的工作,在修持上看似落後他人,無形中已培植許多成佛的福德資糧。
道場寺務性的工作繁忙,容易讓人忘失自我,或習於慣性的工作模式而失去挑戰與鬥志。反觀修行,不也是日復一日,重複相同的形式,只是心境從中跳脫並提升。
誠如古德所言:「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因為心中有力量、有禪,時時以平常心來看待每樣事情,過去喜歡的不再貪著,討厭的也不再憎惡,一切回歸自然,讓所有的事物以「本來面目」呈現。雖然外在看起來相同,但內在的成分卻已改變。
因此,修行不在於閉關自守,遁世避俗,而在於積極從事入世、度化之工作。於度眾中能隨遇而安,能不計得失、成敗,包容一切是非,無有煩惱。如元朝湛然居士所作〈修行一得〉之詩偈:「從征萬里走風沙,南北東西總是家,落得胸中空索索,凝然心是白蓮花。」即能得知其深意。
也如禪門所言:行住坐臥、揚眉瞬目、舉心動念皆是禪。能於人間服務大眾、慈悲利民,體悟佛法妙意,才真為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