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里糊塗、呆頭呆腦、傻里傻氣、傻頭楞腦的模樣,就是傻態。
每個人的智商各有高低,超高的是天才,較低的叫傻瓜。站在宏觀的立場看來,天才不見得都是了不起的好人,傻瓜更不見得是壞人,傻瓜即便當壞人幹壞事,也壞不到哪裡去,而天才要是使壞耍壞,那就非同小可了。
傻態,是指不精明、不靈光、不機敏的人,腦筋簡單、反應遲鈍,沒有心機、思想單純,而且還會有傻言傻語、傻哭傻笑的表現,這種人,常常被人逗樂耍弄而不自覺、受人指使利用而不拒絕、遭人奚落譏笑而不臉紅、給人欺侮謾罵也不惱怒。
事寶上,有些傻態,不但不會叫人討厭,反而有些討喜:傻笑笑得很可愛、傻話說得很可笑、傻勁幹得很賣力、傻事做得很徹底。在人群中,能出現一個傻態的人,肯定成為大家的開心果;每一齣戲劇裡,安排一個傻人,必然會增添許多喜劇的效果;社會上多一些傻人,說不定治安和秩序還會好一點。
人有傻態,其成因來自三方面:一是先天性的遺傳和後天性的病變;二是聰明人在某種壓力下,所採取的應變對策;三是有慧根的人裝瘋賣傻。前者令人同情憫惜,中者令人莫測高深,後者令人望塵莫及。
一般人常以為自已很聰明,別人就是「大傻瓜」、「傻瓜蛋」、「楞小子」、「小傻子」,說人家傻里傻氣、呆頭呆腦,其實,譏笑別人的自已也不見得有多麼精明,有時做出傻事來還不自知。最常見的就是遇到情關和財壘,就像中了邪,整個人都變傻了,所謂「財迷心竅」、「利令智昏」,在別人看來,那明明是情利鎖、火坑毒井,當事人卻傻里傻瓜地往裡跳,因此才有「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成語出現。
傻態的人被呼為傻瓜,為何不叫傻果傻豆?
原來這個「瓜」字源自古代的姜戌氏部落,當年被秦人驅逐於瓜州(今之甘肅敦煌一帶),當地人稱他們為瓜子族。這族人稟性忠厚,刻苦耐勞,受僱於人,勤奮老實、埋頭苦幹,被視為傻子,因來自瓜州,遂被呼為「傻瓜」。
可見這個傻瓜的稱號,原本並無惡意,反而是對勤勞忠厚、可愛純真的人含有褒獎之意,後世若干名人,在必要的情況下,乃以裝瘋賣傻、傻頭傻腦,應付外在環境,逃過危難,其中最成功的當推三國後期的司馬懿與劉禪。
話說曹爽獨權,與司馬懿不容,司馬圖謀殺爽,懼事洩,乃詐稱病重。河南尹李勝將赴荊州,往候司馬懿,他裝瘋賣傻,語無倫次。李勝回告曹爽說:「司馬公尸居餘氣,形神已離,不足慮矣。」曹爽遂不設備,後竟被誅。
後來,司馬懿之子司馬昭稱帝,滅蜀,劉禪投降,族人和舊部五十多人被押到洛陽,封劉禪為安樂公,子孫和舊臣均封官,以攏絡人心。
劉禪傻態畢露,司馬昭問他想念舊國嗎?他笑答:「這裡快活得很,不想念蜀國了。」司馬昭看他傻頭傻腦,留著也不會有什麼危險,遂未予殺害,一直讓劉禪和族人閒居洛陽,到六十四歲因病壽終正寢,這也就是「樂不思蜀」典故的由來。
後人用忠義的立場批評他沒有出息,丟劉備的臉,其實他在任四十年,能信任重用孔明、姜維等人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征服蠻荒,開疆拓土,也並非真的是個傻瓜;有人還認為他是看清局勢,迫於無奈,乃裝瘋賣傻,藉以保存族人與舊僚生命,否則,那五十多口家人早就被司馬昭殺光了。
鄭板橋說:「聰明難糊塗更難。」誠然,聰明人裝成傻態恐怕更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