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專題報導】昱伸香料公司在食品添加物「起雲劑」中,違法參入塑化劑,引爆台灣食品業最大規模的清查行動,讓許多民眾發現,原來這麼多色香味俱全的食品,人工添加的比例愈高、成分愈複雜,幾乎每種食品都可能中獎。
據衛生署公布,可用於食品的添加物共有十七大類,包括防腐劑、殺菌劑、抗氧化劑、漂白劑、保色劑、膨脹劑、品質改良用與釀造用及食品製造用劑、營養添加劑、著色劑、香料、調味劑、黏稠劑、結著劑、食品工業用化學藥品、溶劑、乳化劑等。
台灣食品科技學會理事長陳陸宏表示,除非每天都能自行烹煮生鮮食物,否則添加物使用是「必要的罪惡」,用途之一是為了抑制食物壞的,比如民眾最熟悉的防腐劑,可拉長食品保存時間,擴大運用空間;加工肉類時,添加亞硝酸鹽等保色劑,可讓肉色鮮紅,並防止肉毒桿菌滋生。
部分添加物則是加工過程中所需,比如:氫氧化鈉可讓橘子剝皮的同時,將果肉外的那層膜也溶掉,方便製作罐頭使用。
另一種用途是提升賣相與口感,比如色素與香料,陳陸宏表示,食品除了提供養分、其實也是一種經濟活動,加了色素就是特別美觀,不過目前法令有限制不得使用在生鮮,以免誤導消費者。
添加物還有一種特性:使用愈多種調味劑、口感愈豐富。陳陸宏以雞湯塊和雞肉熬湯為例,雞湯塊裡面有雞肉萃取物、多種的味精、鹽等,口感絕對勝過純用雞肉熬煮的,即使可加入多種食材提味,不過這樣的成本,絕對比使用這些添加物製成的調味劑來得高。
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丘志威表示,每一類添加物的使用範圍、添加限量均不同。
廠商有沒有遵守規定,有賴政府落實稽查;然而即使合格使用,他認為廠商也必須盡到充分告知的義務,食品標示上應寫明果汁果醬是用濃縮果汁還原或是化學所調,不能讓「果汁味」混充「果汁」。
丘志威指出,這次塑化劑汙染食品事件,讓許多民眾發現,原來平時吃的食品含有這麼多添加物,自己可能沒有想像中吃得健康,或許也要改變選購食品的習慣,不要那麼追求色香味,才能降低曝露在添加物過量或如這次食品汙染的風險中。
陳陸宏則建議,即使沒法做到「多吃食物、少吃食品」,選購食品時也要多元化選擇,若只吃某幾種食品,特定的添加物攝取量就可能過多,而且也不符營養均衡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