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國道公路警察局委託交通大學運輸研究中心研究,發現近年來高速公路小貨車爆胎死亡事故激增,居第一位,炎熱高溫的氣候比冬天更容易爆胎。
國道二隊隊長陳英傑說,實務上發現,炎熱高溫的天候比平時容易發生爆胎,上午十時到下午四時是最易爆胎的時段,車速愈高,輪胎與地面的摩擦生熱愈劇烈,也易爆胎。
「高速公路爆胎事故調查及防制計畫研究」,發現九十六至九十八年爆胎傷亡事故共三百零一件,造成三十一人死亡、四百九十七人受傷,其中小貨車多達一百九十五件,高居第一位。
爆胎事故以夏季一百零二件最多,是冬季四十八件的兩倍以上。陳英傑分析指出,與大貨車、轎車相較,小貨車的底盤高、輪胎窄,加上載貨、輪胎老舊等因素,一旦爆胎危險性更高。他表示,常有駕駛人以胎紋認定安全與否,但太舊的輪胎,橡膠易硬化脆裂,即使胎紋溝深夠,也不代表安全,胎紋已磨耗、胎齡超過三年,都屬高危險群,千萬不能為了省錢而拖延更換。
但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副教授黃國平持不同看法,他說,早年可能因輪胎品質不佳而爆胎;現在高速胎,耐熱可達攝氏一百六十、一百七十度,依限速一百公里,即使超速十公里,地面上溫度還不致於是導致輪胎過熱而爆胎。黃國平說,依其研究調查,很多交通事故之所以爆胎,多半是過程中輪胎遭撞破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