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苗栗訊】「蕉埔地名怎麼來?」「以前腳踏車要繳牌照稅?」苗栗縣苑裡鎮蕉埔里雕塑家邱泰洋,前年為蕉埔國小五十周年校慶整理資料時,發現祖父留下許多日治時代與民國四十、五十年代的珍貴史料,決定將資料數位化保存,未來規畫設紀念館展出,讓更多人認識蕉埔的歷史。
邱泰洋說,祖父邱乾浩日治時代由南和公學校、苑裡公學校高等科畢業,接著在南和公民講習所進修,精通日文,曾到金瓜石學習礦業,學識豐富,民國三十年接任蕉埔的部落書記,類似村里幹事。
部落書記每天都要寫工作日誌,邱乾浩接任不久後發生二次世界大戰,局勢動盪下,工作日誌不再上繳,因此上頭記錄的物資配給、敵機轟炸、會議紀錄,甚至夫婦吵架的協調紀錄,都仔細保存。
邱泰洋從小就知道祖父細心保存很多資料,但不知其重要性,直到前年蕉埔國小五十周年校慶,他協助整理祖父的文件、單據、老照片配合校慶展出,才發現其中保留了大量豐富的早年台灣庶民生活點滴。
邱泰洋說,他翻閱祖父民國三十年剛接任部落書記的聘書上,寫著「大埔、芎蕉坑」,隔年才改為「蕉埔」,記錄地名演變;祖父也保留民國四十年腳踏車的牌照稅單,年輕人看到都驚訝不已,「原來以前腳踏車也要繳稅!」
邱泰洋逐步將祖父留下的史料分類整理、數位化保存,還抽空進修學習地方文史工作,他說,現在不做,後人恐怕再也沒有機會了解蕉埔地方歷史了。邱泰洋也規畫設立邱乾浩紀念館,定期舉辦展覽,讓更多人認識蕉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