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板橋訊】「外國人還以為台灣人拿准考證拜文昌帝君,是為死去的人祈福。」剛以「有志者試竟成酖新莊文昌祠」為主題,勇奪國際、台灣學校網界博覽會金獎的國立華僑高中學生,在歷經一年實地走訪,探究文昌帝君在台灣民間習俗裡的價值,並透過翻譯文章,讓外國人了解到東西方對考試求神祈福的文化差異,精準掌握及描述參拜文昌帝君的文化內涵,學習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
「對台灣學生來說,考試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逢考季,祭拜文昌帝君是讓心靈平和的方式之一,引起他們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學生吳珈瑩、陳姿樺指出,僑中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在訪談日本、韓國等地的學生後,才發現原來東亞國家的學生,都面臨不小的考試壓力,衍生出各種祈求神明保佑的習俗。
由十二名高二學生組成僑中花城隊,在圖書館主任李慕曾帶領下,自高一起就走訪新莊、苗栗文昌祠、台中自然博物館、台灣藝術大學圖書館蒐集資料,並多次訪談新莊文昌祠大斯吳賢司等人,透過田野調查及文史資料匯整,探究文昌帝君在台灣民間習俗裡的價值,呈現傳統考試與神明祭祀的文化歷史。
經過實地走訪後,參與研究的學生不但打聽到「農曆七夕時,因為魁星的星宿位置最為靈驗,適合向文昌帝君祈求考試順利」等文昌帝君的小秘密,參與翻譯英文版的僑生,從中了解到東西方對考試求神祈福的文化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