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姓姬,名旦,諡文,周文王之四子,周武王之弟,被稱為叔旦;也因采邑在周城(約今陝西鳳翔附近),又稱周公。
周公據說曾輔助父、兄克殷軍事行動;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便由周公攝政,代行天子之事。卻造成周公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不滿,於是勾結商紂子武庚與徐國、奄國等東夷外族,宣稱周公預備篡位,乃合兵勤王,史稱三監之亂。
周公奉命出師,三年後平叛,將國家勢力擴至東海,俗稱「周公東征」。周公在戰後,創立「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的封建制度、制禮作樂後,才奠定了周朝強盛的基礎。 《尚書大傳》稱「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行書,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攝政七年後,天下大定、民康物豐,於是毅然將大權交還成王。後來,有人在成王面前進讒言,使成王對周公很不諒解。周公不得已,只好逃到楚地避難。
不久,成王翻閱庫府中收藏的文書,看見自己生病時周公的禱辭,感動到流眼淚,於是派人將周公迎了回來。周公歸來後,仍忠心耿耿的輔佐成王處理朝政。
周公死後,成王把他葬在文王墓的旁邊,以表示對周公的尊重和敬仰之意。其言論見於《尚書》諸篇,如〈金縢〉、〈無逸〉等。
孔子對周公極為推崇,不但把他的事跡及人格作為儒家的典範,也把他的仁政作為最高政治理想,故有人認為儒家的學說實際上是「周公作、孔子述」。
孔子老年時曾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這句話是孔子感嘆自己年老力衰,無心再行周公之道了。這也是「夢周公」一詞的由來,後來周公竟被稱為「夢神」,後代更用「夢周公」一詞來戲稱打瞌睡。
嚴格說起來,周公的制禮作樂,只是一種理想的治國方式,無法形成強制實行的法治規章,早在周朝就顯示行不通,使周天子到後來更形同擺設。但,周公在國家底定,一切告成之際,還能不貪戀權力,還政於成王,就配得上「政治家」的千古美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