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聲便是廣長舌」,典出蘇軾〈贈東林總長老〉:「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詩人說道,潺潺溪水聲,便如同佛陀的廣長舌,徹夜不停地宣講佛法;而寂靜的山巒,不正是佛陀的清淨法身?夜裡傳來的溪水聲,亦彷彿宣講著千千萬萬首禪偈;如此美好的體驗,今後我將要如何才能與他人分享?
蘇軾(一○三七—一一○一)的佛學修養其來有自,其父蘇洵即對佛教涉足頗深,其母亦篤信佛教。其後,隨著自己宦海沉浮,遍嘗世情冷暖,看透了人生的蘇軾,也逐漸對談禪學佛產生了興趣。特別是元豐年間,蘇軾因「烏台詩案」從湖州太守被貶至黃州團練副使。幾度遭貶,雖死裡逃生,但心靈受到極大震撼,乃開始思考生命的真義,並逐漸歸誠佛僧。
宋元豐七年(一○八四)又被貶至汝州,四月離黃州,途經廬山一遊,曾到東林寺謁見並贈詩於常總禪師。蘇軾見到四年前曾造訪的東林寺已恢復舊貌,心裡高興,便在東林寺住下,並與住持常總禪師就「無情」二字徹夜常談。次日一早便呈上一偈,便是這首〈贈東林總長老〉。
這首讚美東林寺與佛音、佛身的美妙詩歌,其中的「廣長舌」便是如來「法相」之一,「清淨身」則是佛的「法身」——清淨無相之身。如此譬喻佛音、佛身被譽為古今絕唱。
喜歡禪修的蘇軾,感受到了夜晚東林寺外淙淙溪水聲的美妙,彷彿便是佛陀廣長舌講經說法的法音啊。而蒼鬱的山色則似幻化為佛陀的清淨本身呢。
體悟至此美妙境界的蘇軾,不只獨享,更希望能夠與人分享。至此,蘇軾已體悟到世俗的溪聲、山色,原來全都是佛陀清淨法音和法身的體現,可見其體悟之深。
原來,懂得觀照世俗一切色相,便是佛法。這首詩強調的便是生活中觸處皆禪的道理,禪在生活中,隨處可聞,隨時可修。若能說與他人分享,更見佳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