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台北時間昨天凌晨公布今年世界競爭力評比結果,台灣名次由去年的全球第八名前進到第六,創歷年來最佳表現。洛桑管理學院競爭力專家分析,兩岸去年簽訂經濟合作協議(ECFA),對提升台灣競爭力有重大影響;但「政府效能」反而比去年滑落四名,為我國競爭力的一個警訊。
四大類指標,我國在「經濟表現」和「基礎建設」都有進步,「企業效能」排名沒有變動,唯獨「政府效能」從去年的第六名下降到第十名,主因是官僚行政影響企業活動、公股影響企業活動(例如油價緩漲扭曲市場機制)。
IMD表示,台灣的「國內經濟」表現由去年的第十七名大幅進步到第五,顯示台灣已走出金融風暴危機,經濟強勁表現是台灣競爭力進步的主要原因之一。但IMD也提醒,政府效能在未來將是決定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延遲政府改革將對經濟造成威脅。
台灣經濟研究院六所所長楊家彥表示,企業和民間都有很不錯的表現,是台灣進步的主因,但政府效能從以前到現在都沒有太明顯改善,這不是政黨輪替問題,而是政府機器出問題,例如部會分工、橫向聯繫,及中央和地方協調,都是長年弊病。
IMD世界競爭力中心副主任蘿思蕾(Suzanne Rosselet)表示,台灣競爭力在二○○九年因金融風暴下滑,但去年躍升十五名成為第八名,今年再進步,超越加拿大與澳洲,重大意義是台灣競爭力表現的特質為經濟「強韌型」,易受外在因素影響,經濟衰退時受創較重,復甦時彈力強勁。
蘿思蕾表示,ECFA生效後,台灣與中國大陸、香港的貿易增加,已占台灣對外貿易的四成,也提升企業界的信心與樂觀態度,陸客大幅增加也有助於台灣經濟;馬英九改善兩岸關係,創造更穩定的環境,加強民眾的信心,這些都反映在競爭力評比時的意見調查中。另外,研發創新力、中小企業、商業調適力、生產力、高科技產品出口等,都是台灣競爭優勢所在。
但她不諱言台灣面臨一些挑戰,如到中國大陸尋找代工的模式還能維持多久?對外資吸引力不足,開放仍然不夠,法規限制過多等。她建議,台灣必須擴大分散對外市場,並強化附加價值高的服務業(如觀光旅遊及教育等),吸引更多海外直接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