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是西漢武帝、昭帝、宣帝時的重臣,曾任大司馬大將軍,可謂是三朝元老。
西元前八十七年,漢武帝死時,昭帝才八歲,按照武帝囑咐,由大將軍霍光來輔助他。
霍光工作勤勉,一心為公,昭帝也很信任他。可是昭帝才二十一歲就病死了,身後沒有孩子。霍光聽了別人的意見,把漢武帝的一個孫子,昌邑王劉賀立為皇帝。劉賀原是個浪蕩子,他從昌邑(今山東巨野東南)帶來了二百多個親信,天天跟他們一起吃喝玩樂,即位才二十七天,就做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不該做的事,把皇宮鬧得烏煙瘴氣。
霍光和大臣們一商量,聯名上書,請皇太后下詔,把劉賀廢了,另立漢武帝的曾孫劉詢,就是漢宣帝。
霍光可以一手廢立皇帝,可見他的分量有多重。
霍光這棵根深葉茂的大樹,確實也庇蔭過他的後人,霍光一死,漢宣帝因為霍光「宿衛忠正,勤勞國家」,「功如蕭相國」而「善善及後世」,讓霍光的兒子霍禹沿襲了博陵侯的爵位,又封霍光的侄孫霍雲和霍山分別為冠陽侯和樂平侯。
然而,大樹底下乘涼,儘管十分舒服,但舒服使人懈怠,於是不圖進取,不想建功立業;背有大樹可靠,又極易有恃無恐,於是驕橫處世,傲慢待人,即使什麼本事都沒有,也會什麼人都不放在眼裡。
霍氏後人就是這樣,身居高位,「朝請」時卻「數稱病私出」,「朝謁」也叫「蒼頭奴」代勞,連家奴都狗仗人勢,竟因與人爭道而入御史府踢大門,甚至連皇帝都不放眼裡,出語多有不敬。如此這般,哪能不使霍氏遭到滅門之禍?霍雲和霍山後來是畏罪自殺的,霍禹則被處以極刑。這一悲慘結局,正由「君子之澤」的「庇蔭」所致。
有時候,上一輩人的威望和美名是可以庇佑他的下一代的,他的兒孫雖然不肖,但往往因為父輩的關係而一生無患。但是,再到下一代可就不好說了。春秋晉國的欒武子,德行傳遍諸侯,有很好的口碑。他的兒子欒桓子驕奢荒淫,違法亂紀,但因為父親的威望仍然得以善終。到欒懷子時一改父親欒桓子的行為,學習祖父欒武子的德行,本可以憑此免遭禍患,然而因為父親欒桓子罪孽的連累,被迫逃亡到楚國去了。
所以說,做領導的要管好自己的子女,管好自己的下屬,不要讓他們毀了自己一世的基業和美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