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是孔子六十四代孫,清初詩人、戲劇家孔尚任的代表作。
該劇主要以復社文人侯朝宗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反映南明王朝覆亡的歷史,所謂「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欲使後人「知三百年之基業,墮於何人?敗於何事?消於何年?歇於何地?」
該劇與《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等後來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劇」;而孔尚任的名字,也因這部作品而流芳百世。
但最開始,孔尚任這部「一句一字,抉心嘔成」的心血之作,並沒有贏得世人的喝采,他本人因此也很不自信,甚至感到無比沮喪。他在《桃花扇‧小引》中這樣寫道:「今攜遊長安,借讀者雖多,竟無一句一字著眼看畢之人,每撫胸浩歎,幾欲付之一火。」
此後,經歷十年苦心經營、三易其稿的《桃花扇》定本,卻是另外一番的景象。
同樣是作者孔尚任,他在《桃花扇本末》裡這樣寫道:「《桃花扇》本成,王公薦紳,莫不借抄,時有紙貴之譽。」他還不無得意地記錄了某李姓官員送歲金買《桃花扇》為圍爐下酒之物;戲班到處排演《桃花扇》,人們讚不絕口,請他獨居上座,戲班人員虛心接受他的現場指點;以及他細心收集讀者、觀眾來函等等軼事。這個時候,孔尚任早已一洗當年的頹唐之感,自信滿滿、意氣風發。
「轉思天下大矣,後世遠矣,特識焦桐者,豈無中郎乎?予故俟之。」這是孔尚任寫在《桃花扇‧小引》末尾的一句話。當時,他還正處於「懷瑾握玉人不識」的事業困境之中。
假如,在那種無法突破無可奈何的人生困境中,他真的將《桃花扇》「付之一火」了,而不再斟酌修改,使之臻於完美,後世還有誰會知道孔尚任的功績?知道他曾經「嘔心瀝血」
?正是這種發自內心不絕望、不放棄的人生精神,才讓孔尚任最終守來了《桃花扇》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