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二○○五年),在我擔任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所主任兼人文學院院長的時候,有六位高雄中山大學的同學,修了一門由楊濟襄老師開設的「生命禮儀與文化詮釋」通識課程,由於楊老師的推薦,同學們與我約好在五月下旬的星期五,特地一早從高雄西子灣一路輾轉車程,來到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系訪問我,探討有關生死學的一些問題。
我在系學會接待他們,一開始先詢問了他們的科系年級,其中有二、三年級的同學,也有大四的應屆即將畢業的同學。
他們準備了一份問題討論的清單,劈頭第一個問題居然就是:「人死了以後會去哪裡?」我看了之後,哈哈大笑,說道:「這個問題,怎麼會想到要來問我呢?」他們回答:「我們老師說您是專家,所以要我們來問您。」我說:「我還不敢說自己是專家,即使是專家,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只能由發問的人自己回答。」
同學們聽了之後,大惑不解:「我們怎麼會知道死了以後的事情?」我說:「那麼,我問你們,你們大學畢業了以後,會去哪裡?這個問題是要問別人呢?還是要問自己?」有位同學又問:「這跟死了以後去哪裡有什麼關係?」
我說:「這是同樣的問題呀!人死了就好像是人生畢業了,個人畢業以後的出路,當然是要問自己囉,怎麼可以問別人呢?」我接著分析給他們聽: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而有如我們一期生命結束時的期末考試,代表前一階段生命功課的結束,以及預備後一個階段生命任務的開始。
人死了以後會去哪裡?就如同大學生畢業了以後會去哪裡?未來的生涯要如何規畫與開展?除了當事人自己,任何旁人都不能為他作最後的決定,頂多只能提供一些參考意見而已,自己未來的路還是得自己決定、自己走。同學們聽了之後,似乎覺得豁然開朗。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人死了以後會去哪裡?」這一類的問題其實是大多數人一直想要知道,卻不知道要問誰,也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回答。這個重大的問題當然需要深入地探討,不過從佛學的觀點來檢視,其實大家在提問時幾乎都問錯了方向。
上述這種問法有個盲點,問者似乎已經預設了一個大前提,也就是說,所有的眾生都來自同一個源頭,死了以後也都回到同一個歸宿。
從佛陀所開示的緣起法來看,此一虛擬的前提,其實是一種形上學臆測的牛角尖與死胡同,也是佛陀教導我們要避免陷入的思維困境。
從世間法的因緣流轉現象層面來觀察,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生」來自不同的地方,「死」也會去不同的地方,即使親如家人,也是如此。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