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是重要的法器,可以帶動現場,振奮人心,讓我們的生命動起來,動起來的生命是特別的、美好的。」五月一日的福慧家園共修會,佛光山寺住持心培和尚與寺務監院室監院依潤法師、 仁和負責人王錫坤、天鼓擊樂團藝術總監李慧等與談人,以「鼓動人生」為主題,與近八百位民眾分享製鼓的程序、鼓的種類、用途、特色以及如何運用於生活。
王錫坤分享製鼓經驗說:「一張皮、一個鼓桶就能做鼓,很簡單;但要做得好,維持三、四十年聲音都好,就不簡單了。」製鼓從削皮開始,怎麼削、削多少,都是功夫,而鼓桶的木材選擇,弧度刨製也很重要,兩者處理好了,再把皮繃在鼓桶上就完成。為了讓鼓的製作更精良快速,王錫坤的父親阿塗師,還改良用千斤頂的方式製作。
「鼓的製作流程,可以讓我們了解因緣法。」心培和尚表示,現代也發現,打鼓對大腦有很好的幫助。
王錫坤說,各種鼓因為用途不同,要求也不同。廟鼓,要設定聲音平穩、平和,沉而不悶。獅鼓,因配合舞龍舞獅,要霸氣、猛。音樂用鼓,要能音階分明。歌手陳昇有一首歌提到「哪聽著鼓聲,阮的心情就快活……」,鼓聲會讓大腦產生α波,讓人有愉悅感,可以治療阿茲海默症,而鼓聲對過動兒而言,則會產生寧靜、秩序感。王錫坤說:「鼓可以健身,打鼓流汗,讓人身心舒暢。希望鼓聲可以利益眾生,這是我的期待。」
「在佛門,鐘板信號是一種修行。」依潤法師表示,寺院的鐘鼓樓可以報時,晨鐘代表「一日之計在於晨」,暮鼓代表「是日已過,如少水魚,大眾當勤精進」,很多人為了聽鐘鼓聲,特別到佛光山來住,甚至因此參加短期出家修道會。其實細聽鐘鼓聲,還能聽出風雨雷電的聲音,象徵祈求國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依潤法師表示,大雄寶殿的大型鈴鼓用於每天早晚課誦或大法會;小型鈴鼓用於小空間或者出堂佛事,司打時要讓人感動,「以音聲做佛事,以音聲供養諸佛菩薩」。
天鼓擊樂團的李慧於民國八十六年初次接觸佛光山梵音樂團,當時和兩百位法師一起練唱,她笑說:「第一次打鼓不必被人要求小聲一點。」李慧在佛光山北海道場聽到晨鐘暮鼓之後,念念不忘,為了聽鼓聲,放棄一個月的美國行程,和先生商量縮短行程,回佛光山參加短期出家修道會,雖然每天累到睡著,沒聽到鼓聲,但心中還是很歡喜,了解到出家人的修行、生活形式後,對她往後有很大的幫助和啟發。
李慧說,她從短期出家體會到「道藝合一」,慢慢學會關心學生之所以打不好鼓,是身體的原因還是樂器不理想,「我在佛光山學到『一聲一世界;一響一天堂』」。
李慧以往擊鼓只注意有沒有到位,後來發現法師都是隨心、跟著佛號打,因而學會教鼓的節奏和語彙。她建議,打鼓前先做運動,可以先打「心鼓」,比較不會吵到別人,尊重最重要。
王錫坤分享鼓與人生的關係,他說:「製鼓時,鼓皮須經壓力,為了讓鼓聲更美好,要不斷重覆修到鼓面平整,如同生活中不斷學習、調整。」
而打鼓當下如何結合心念?依潤法師打鼓三十幾年,直到現在,參與每一場法會,他都還是戰戰兢兢,用心體會每一個聲音的彈跳、有沒有和大眾共鳴,希望以鼓聲和大眾結緣,帶給大眾法喜。
李慧則說,學鼓很幸福,讓生活變得自然,用心做好每件事,關心每個人,面對每件事都很坦然,很歡喜自在。
心培和尚希望「鼓動人生」的主題,帶給大家歡喜、感恩、智慧,聽聞者都能消除憂苦,充滿希望,再創人生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