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卻身心見法王,前程不必問行藏;
但能識得娘生面,草木叢林盡放光。
明.憨山德清
佛教與一般民間信仰的差異,對「命運」的看法便是相當明顯的一項。不同於宮廟中的求籤問卜、算命改運,佛教注重的是個人的行事為人:「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只要看平時有沒有累積功德、廣修善緣,就可以知道命運的好壞,根本不需要去預卜前程、行藏如何。
相比之下,佛教更重視認識自身的「本來面目」(娘生面),由於眾生皆有佛性,只是因無始劫以來的愛恨情感造成種種妄想分別,障蔽了自心的光明圓滿。所以一旦歇下身心的妄念,不計較一己的榮辱得失,心中的光明自然再度煥發,不只人能如此,花草樹木也能如此。
以人的一生來說,習慣、迷信、情念、權力、業力都是影響我們命運的力量,然而不論命運是順是逆,都不一定要聽天由命,更不應神明來定自己的吉凶,而應行慈悲、培福德、修纖悔,從而創造自己積極的人生。
因此,算命求籤只是將生命的決定權交付給神明,那麼當我們面臨抉擇,感到迷惘的時候,怎麼辦呢?除了從佛法中得到智慧與勇氣外,佛光山設立了「大佛法語」,列出一百九十九條古德開示,不判斷上下吉凶,只說明善惡因果,為無助的人提供方向。
憨山德清禪師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曾獲皇太后頒贈藏經、敕建道場,卻又被神宗皇帝以私造寺院的罪名,流放雷州。然而他始終堅持弘法度眾、重振禪宗,從未因外境的榮辱而有絲毫改變,正是拋卻身心、大放光明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