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館冷清清 成了蚊子館

文/鄭淑芬 圖/文建會提供 |2006.08.06
2278觀看次
字級

圖說:台北市糖廓生活文化館好冷清。

文建會主委邱坤良指出,「地方文化館計畫」是前主委陳郁秀民國九十一年間所推動的重點工作,主要是鼓勵各縣市將閒置空間再利用,充實鄉鎮市區的文化設施,打造地方文化館,成為城鄉一股新的文化活力。

主要構想是結合各級政府與民間企業團體、縣市及鄉鎮文史、藝文協會、村里及社區、社團等力量,推動地方文化館的經營管理、以及推展鄉土文史與藝文活動,同時結合地方文化特色與觀光旅遊,以文化觀光推展國內旅遊。

邱坤良指出,文建會每年補助地方文化館的經費約四億元,主要用在硬體、軟體二大部分,硬體方面主要為整修、維修經費,軟體部分則包括人才培育、經營管理及舉辦活動補助等。邱坤良表示,每年平均申請補助的案子多達二百餘件,全國二十五個縣市,平均每個縣市頂多分到一千萬左右的經費,有時單單一個縣市就有三、四十個地方文化館,所以每個地方文化館實際分到的經費其實並不多。由於該計畫屬中長程計畫,截至目前為止,已砸下二十億元經費。

民代抨擊是蚊子館

邱坤良解釋,部分民代之所以抨擊地方文化館是「蚊子館」,主要是因為對地方文化館的運作、經營不了解所致,他表示,地方文化館並不是國家劇院,也不能以都會的觀點來衡量,該計畫有如廣義的社區總體營造,是結合地方文史工作者共同規劃的文化工程,最主要的是要形塑地方特色。

他強調,地方文化館是將地方閒置空間改頭換面,變成一個足以發揮地方特色,加強當地的人文內涵的場所,該計畫的精神是希望每一個地方都能有一個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互動頻繁的場所。

文建會第二處科長蔣玉嬋進一步解釋,即使像法國羅浮宮這種國際級的大型博物館都需要國家編列預算支應,何況是窮鄉僻壤的地方文化館。

蔣玉嬋指出,地方文化館的存在的確有其必要性,因為台灣城鄉差距大,鄉下文化資源本來就比較貧乏,如果有一個據點,讓文化工作扎根,慢慢地,民眾的文化意識就會抬頭,她強調,有些館舍並不是以吸引觀光人潮或營利為主要目的,例如位於桃園復興鄉的基國派老教堂,教堂早已遷移,但是以石頭砌成的建築物本身深具保存價值。

另外,像是嘉義縣梅鄉汗路生態藝文館屬於社區型民間館社,主要作為鄉民研習、活動、聚會場所。由於該地區人口老化、外流情形嚴重,該館希望藉由推展藝文活動,保存梅山藝術家的作品,創造更精緻的藝術創作及發展。

而宜蘭縣龜山島漁村文化館也是以服務鄰里居民為主,提供社區居民活動、聚會場所,並非以開放外來人口參觀為主,蔣玉嬋表示,由於館舍經費籌措困難,若無公部門補助,則文化活動貧乏,未來將鼓勵藝文活動規劃,充實該村居民基本文化權。

不應寄望文化館賺錢

邱坤良說,地方文化工作必須由地方人士積極參與,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才有可能做出成績,他認為,地方文化館可以說是地方文化工作的第一線,主要目的在保存文化,大家不應寄望地方文化館可以賺大錢。他認為,營運狀況不好的不一定代表沒有競爭力,現階段做不好的也可以藉由評鑑監督機制,建議其調整方向。

邱坤良表示,文建會已委託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進行「地方文化館實施與檢討研究計畫」,將針對二百餘所地方文化館進行評量,預計今年底完成評鑑,他強調,地方文化館就像是文化種子,文建會努力地播種,期待文化能夠在全國各地發芽、茁壯。

他重申,地方文化館的成立宗旨是對於全國各地的閒置空間再加以利用,如果沒有「地方文化館計畫」,這些地方更是蚊子館,有了這項計畫,就能讓閒置空間發揮功能,即使短期內無法達到具體成效,並不表示其存在是負面的或不需要的。

邱坤良說,地方人士需要學習、需要再教育,當然不可能一個口號下去,馬上就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文化扎根、人才培育,今後將是文建會的重點工作,他認為「以人為本、從心做起」最為重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