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念祖為創作《千手觀音:失落的畫像》小說,走訪加德滿都。圖/李念祖提供
《千手觀音:失落的畫像》是國內首部以佛學知識為基礎鋪陳的藝術史小說。圖/記者郭書宏
【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會創作這本以觀音為題裁的小說,是想透過著作直指人的本心,帶領大眾更加深入觀音法門的世界。」資深媒體人李念祖表示,《千手觀音:失落的畫像》是他的第一本小說,是以佛學知識為基礎鋪陳的藝術史小說。
五十六歲的李念祖,曾服務於廣播、電視公司多年,他製作主持的廣播節目「環球音樂站」,曾獲紐約國際廣播展銅牌獎;近年,他致力文藝創作,已出版著作有《嘉瑞延喜》等,而二○○九年的《黃金天下》讓他獲得第一屆國家出版獎優等,也開啟《千手觀音:失落的畫像》的創作。
天主教徒寫佛學小說
信仰天主教的李念祖之所以想寫《千手觀音》,是因為一本黃金打造的經書。這本重四兩、共十六頁的經書,第一頁鐫刻雙鉤楷體直書《千手經》三字,內容包括淨口業真言、如來十大發願文、四弘誓願等。
當時,他心想:「既然有幸見到這本經書,似乎應對這個因緣有所回應!」但衡量自身對佛學不夠專精,最有可能實現的,就是藉由小說形式,把自己所知、所見及推測的情節與讀者分享。
因涉及「千手觀音」的主題,李念祖研讀國內外學者,包括佛光山弘講師永文法師等人相關著作和論文,也深入印順長老的佛學著作,「他們研究成果與建議,對我想寫的小說具有啟發、引導、佐證,甚至直接說明的功德。」
玄奘大學文學院長昭慧法師在推薦文如此描述:「本書從一幅『千手觀音』畫像切入,抽絲剝繭地探究一段縹緲難知的佛教史,時間跨越兩千六百年…。作者善用小說體裁以增加親和力與趣味性,情節奇絕而引人入勝…。」
建構故事真實情節
李念祖在這本小說中,形塑在美國求學的李耀和修圓,為了探尋千手觀音之祕,歷經了南美秘魯的印加薩滿巫師作法儀式和納斯卡圖形、美國亞利桑納瓦荷印地安保留區的祈雨蛇舞等種種因緣故事。
為求描述情節與場景的真實性,李念祖逐一走訪與千手觀音有關的佛教古城,亦橫越尼泊爾、雲南等地,「這些我從文獻中考證,以及實地走訪所蒐集的資料,構成了小說實質的血肉,也是我在探索千手觀音過程中,感到最有趣的地方。」
原本李念祖只知〈大悲咒〉,碰巧拜訪對咒語有研究的林光明,得知此咒內容的意義,無意中解開咒語中禮敬「青頸觀音」的奧祕。
藉史實來訴說觀音
李念祖指出,《千手觀音:失落的畫像》不僅是探討菩薩法相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釋迦族在佛教發展演變的過程中,特別是觀音信仰的推行,但由於說的是和菩薩有關的故事,因此他盡量以文獻和史實的客觀證據,來支持小說的情節,「菩薩的事,我們凡人又哪裡真正搞得清楚呢?」
小說開頭第一句話:「巫師終於進場了。」菩薩與巫師看似兩不相干,李念祖說,著名小說家朱天文的《巫言》,開頭第一句話是:「菩薩為什麼低眉?」而他開頭想來個「對比呼應」,加上聖嚴法師曾說:「觀世音菩薩是眾生希望他是什麼,他就是什麼。」他才鼓起勇氣訴說這個故事。
這本以千手觀音為主題的十五萬字長篇小說,李念祖體會世間有許多奧祕是不可說,這些跨越人類知識,超越文字表相、種種思量分別,直指本心,帶領有緣眾生通達佛法的真義。
「這是我的第一本小說,希望不是最後一本。」李念祖說,千手觀音的經、像是連在一起的,目前完成的主要是探討造像的問題,至於《千手經》經文部分,仍有許多未曾涉及,因此會再寫《千手觀音:黃金經書》,讓千手觀音法門能完整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