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幽默文選--尺素寸心

余光中 |2006.08.04
1208觀看次
字級

接讀朋友的來信,尤其是遠自海外猶帶著異國風雲的航空信,確是人生一大快事,如果無須回信的話。回信,是讀信之樂的一大代價。久不回信,屢不回信,接信之樂必然就相對減少,以至於無,這時,友情便暫告中斷了,直到有一天在贖罪的心情下,你毅然回起信來。蹉跎了這麼久,接信之樂早變成欠信之苦。我便是這麼一位累犯的罪人,交遊千百,幾乎每一位朋友都數得出我的前科來的。英國詩人奧登曾說,他常常擱下重要的信件不回,躲在家裡看他的偵探小說。王爾德有一次對韓黎說:「我認得不少人,滿懷光明的遠景來到倫敦,但是幾個月後就整個崩潰了,因為他們有回信的習慣。」顯然王爾德認為,要過好日子,就得戒除回信的惡習。可見怕回信的人,原不止我一個。
 
回信,固然可畏,不回信,也絕非什麼樂事。書架上經常疊著百多封未回之信,「債齡」或長或短,長的甚至在一年以上,那樣的壓力,也絕非一個普通的罪徒所能負擔。一疊未回的信,就像一群不散的陰魂,在我罪深孽重的心底幢幢作崇。理論上說來,這些信當然是要回的。我可以坦然向天發誓,在我清醒的時刻,我絕未存心不回人信。問題出在技術上。給我一整個夏夜的空閒,我該先回一年半前的那封信呢,還是七個月前的這封?隔了這麼久,恐怕連謝罪自譴的有效期也早過了吧?在朋友的心目中,你早已淪為不值得計較的妄人。「莫名其妙!」是你在江湖上一致的評語。

其實,即使終於鼓起全部的道德勇氣,坐在桌前,準備償付信債於萬一,也不是輕易能如願的。七零八落的新簡舊信,漫無規則地充塞在書架上,抽屜裡,有的回過,有的未回,「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要找到你決心要回的那一封,耗費的時間和精力,往往數倍於回信本身。再想像朋友接信時的表情,不是喜出望外,而是餘怒重熾,你那一點決心就整個崩潰了。你的債,永無清償之日。不回信,絕不等於忘了朋友,正如世上絕無忘了債主的負債人。在你惶恐的深處,惡魘的盡頭,隱隱約約,永遠潛伏著這位朋友的怒眉和冷眼,不,你永遠忘不了他。你真正忘掉的,而且忘得那麼心安理得,是那些已經得你回信的朋友。

有一次我對詩人周夢蝶大發議論,說什麼「朋友寄贈新著,必須立刻奉覆,道謝與慶賀之餘,可以一句『定當細細拜讀』作結。如果拖上了一個星期或個把月,這封賀信就難寫了,因為到那時候,你已經有義務把全書讀完,書既讀完,就不能只說些泛泛的美詞。」夢蝶聽了,為之絕倒。可惜這個理論,我從未付之行動,一定喪失了不少友情。倒是有一次自己的新書出版,興沖沖地寄贈了一些朋友。其中一位過了兩個月才來信致謝,並說他的太太、女兒,和太太的幾位同事爭讀那本大作,直到現在還不曾輪到他自己,足見該書的魅力如何云云。這一番話是真是假,令我存疑至今。如果他是說謊,那真是一大天才。

據說胡適生前,不但有求必應,連中學生求教的信也親自答覆,還要記他有名的日記,從不間斷。寫信,是對人周到,記日記,是對自己周到。一代大師,在著書立說之餘,待人待己,竟能那麼的周密從容,實在令人欽佩。至於我自己,筆札一道已經招架無力,日記,就更是奢侈品了。相信前輩作家和學人之間,書翰往還,那種優遊條暢的風範,應是我這一輩難以追摹的。梁實秋先生名滿天下,尺牘相接,因緣自廣,但是廿多年來,寫信給他,沒有一次不是很快就接到回信,而筆下總是那麼詼諧,書法又是那麼清雅,比起當面的談笑風生,又別有一番境界。我素來怕寫信,和梁先生通信也不算頻。何況《雅舍小品》的作者聲明過,有十一種信件不在他收藏之列,我的信,大概屬於他所列的第八種吧。據我所知,和他通信最密的,該推陳之藩。陳之藩年輕時,和胡適、沈從文等現代作家書信往還,名家手蹟收藏甚富,梁先生戲稱他為man of letters,到了今天,該輪到他自己的書信被人收藏了吧。
 
朋友之間,以信取人,大約可以分成四派。第一派寫信如拍電報,寥寥數行,草草三二十字,很有一種筆挾風雷之勢。只是苦了收信人,驚疑端詳所費的功夫,比起寫信人紙上馳騁的時間,恐怕還要多出數倍。彭歌、劉紹銘、白先勇,可稱代表。第二派寫信如美女繡花,筆觸纖細,字跡秀雅,極盡從容不迫之能事,至於內容,則除實用的功能之外,更兼抒情,娓娓說來,動人清聽。宋淇、夏志清可稱典型。

尤其是夏志清,怎麼大學者專描小小楷,而且永遠用廉便的國際郵簡?第三派則介於兩者之間,行乎中庸之道,不溫不火,舒疾有致,而且字大墨飽,面目十分爽朗。顏元叔、王文興、何懷碩、楊牧、羅門,都是「樣版人物」。尤其是何懷碩,總是議論縱橫,而楊牧則字稀行闊、偏又愛用重磅的信紙,那種不計郵費的氣魄,真足以笑傲江湖。第四派毛筆作書,滿紙煙雲,體在行草之間,可謂反潮流之名士,羅青屬之。當然,氣魄最大的應推劉國松、高信疆,他們根本不寫信,只打越洋電話。
(天下文化提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