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疑過勞死 醫護人員不堪負荷求去 侵蝕醫療品質 檢討勞動環境、人力配置及薪資結構
報載救人的醫院成為「血汗工廠」。日前發生疑似過勞的外科醫師兩年前進入開刀房前,因心肌梗塞休克,造成腦部受損,無法執行業務,家屬認為醫院讓醫師超時工作而求償,但院方說並沒有超時工作,是醫師個人疾病問題。

而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昨天表示,分析醫院評鑑中的醫事人力資料,醫護人員(如護理人員、藥師等)也是被壓榨過勞的「白袍勞工」,因而紛傳求去。
勞委會曾公布醫療保健業是受雇者工作疲勞最高的行業,醫界之前也傳出有醫師過勞死,這名外科醫師過勞之事,使問題浮上檯面,但似乎並未獲社會重視,或許是因醫師高薪,社經地位又高等,特別是多數民眾認為,很多低薪者也過勞,醫師拿高薪就該承受過勞。
社會普遍有高薪就該被剝削勞動人權,低薪者才有資格講勞動人權的雙重標準,似乎認為薪資多寡,是判斷企業主可否剝削勞工的標準,因而常輕放了事件的元凶(雇主),及結構性成因。
但如今醫改會掀開一般人難窺的白色巨塔內全貌,連薪資普普的醫護人員也過勞,醫改會憂心會影響醫療品質。
如醫師過勞問題普遍,是因在現行健保給付制度下,內外婦兒四大科與急診無法獲得公平的勞務報酬,加上近年醫療糾紛增加,導致醫學系學生不選擇四大科與急診,轉向美容等少糾紛卻更賺錢的科別,因而醫界表示,台灣今天還能享受不錯的醫療品質,是靠過去五十年培養的人才,如不改善四大科與急診人力的問題,台灣高水準又便宜的醫療品質,將很快腐蝕殆盡,呼籲政府盡快改善健保給付制度。
其次,一般人以為,醫師坐在診療室問兩句,就能有好幾十萬月薪,所以對醫師有不滿心態(仇富),其實醫師一樣得要輪夜班,或下了班若自己的病人有狀況,得隨傳隨到,而外科婦產科等得要上手術台,一上去也可能是十幾二十個小時,也就是說,醫師是體力與專業兼具的特殊工作,在專業分工的社會,專門人才養成不易,本來就該給予高報酬。
而薪水遠不如醫師的醫護人員過勞,和人力有關,雖有醫院表示,不是不找人,而是招募困難;招募困難顯然是薪資和工作量不成正比,所以醫院需調整人力備置,及檢討薪資結構,否則形成惡性循環。
民眾別以為這些和自己沒關係,試想,萬一你被送到醫院,卻因等不到醫師,或醫護人員不足而延誤病情時,就知道影響有多大了,所以,大家不能拿薪資作為畫分正義是非的判準,應重視問題的嚴重性,致力改善所有惡質勞動環境,不要讓醫療保健業受雇者遭剝削,影響醫療品質。
仁言(新北市/勞動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