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學生近年在iF等國際設計獲獎愈來愈多,受到關注,但設計作品真正變成商品、技轉等,並不多見。學者認為,拉近產業和學校產學合作,讓設計、發明技轉、量產,甚至人力為企業所用,才是當務之急。
台師大副校長林磐聳指出,近年來,台灣學生拿國際大獎變多,與政府政策有很大關係,除了經濟部工業局有多個五年期發展設計相關計畫外,教育部二○○五年起,也鼓勵參與藝術與設計國際競賽等計畫,以高額獎金鼓勵學生參賽。
林磐聳也是教育部這項人才培育計畫主持人,他說,台灣從二○○五年至今,共拿到三百多件世界設計獎項,平均一年有七十至八十件。很多學生得獎,顯示「人力資源上來了」,但要讓產業供應鍊形成完善系統,台灣產業有文創成果,教育部高額獎金鼓勵學生參賽的策略要改,要媒合學生發明和設計技轉及授權,讓設計可以變成產品,也要讓設計人力進到企業,減少產業落差,加強產學合作。
中原大學校長程萬里表示,台灣以往以代工為主,創新創意不太受重視,但近年來,很多學生參加設計類比賽獲獎,顯示創意受肯定,但技轉、商品化等後段也應該跟進,與學生創意結合,最好能夠商品化、創出品牌、創業,形成產業,且產生利潤,讓整個環節暢通。
台科大打算雙管齊下,校長陳希舜表示,除院系加強應用研究,繼續激發學生創意,也要強化產學合作,該校今年成立創意設計中心,參考南韓三星藝術設計學院或美國藝術中心學院做法,強化設計實務,尋求產業合作,希望打造世界級設計中心。
台科大副校長兼設計學院院長彭雲宏說,三星公司為脫離代工,成立藝術設計學院,與設計部門結合,學生學習之外,還會到三星設計部門工作,公司得到不被拘束的學生創意,學生則學到業界經驗。
彭雲宏表示,台灣短期內很難有企業成立的設計學院,所以台科大找企業贊助工作坊,加強跟企業連結;此外,該校師資聘用也打破傳統,沒有學位也無妨;請陳彥廷等優秀校友回校教書,他說:「當大學願聘自己學生,是看得起自己,就是邁向一流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