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課本內容艱深,學測與指考考題太難,成為熱門教育話題,對於家有高中生的父母,如果去翻翻子女正在讀的課本,就會知道,原來這麼難,能「指導」孩子功課的父母,可能鳳毛麟角。
台大經濟系教授沈中華投書媒體表示,他翻看讀高中的女兒的課本,發現高二學生在學的貨幣供給內容,竟然和他在大學三年級教的一樣!但糟糕的是,高中課本寫得不清不楚,只有簡單圖表而已,他不認為高中老師有能力教學,學生有必要學到這個地步。這篇投書,同時點出了教育單位的失職以及學習現場的困境。
高中生的「公民與社會」科包羅萬象,政治、經濟、社會、法律全部是教學內容,這些領域,在大學都是單獨成系,學上四年也不見得能學通,我們卻要求高中生三年讀通。
當然,高中讀本的詳細程度不能和大學比,但即使如此,高中老師也坦承,他們的教學壓力很大,有人幾乎教不下去。而我們再從考試結果來驗證教學成效的話,結果就更令人搖頭。
以去年大學指考的「公民與社會」科而言,滿級分七十五級分,頂標只有五十四,均標不到一半,只有三十四!五十題考題中,連長年鑽研其中的補習班老師都錯了十幾題。台灣的教育有一個特性,只要升學考試要考的,老師、學生無不拚命教,拚命背。但「公民與社會」科考試結果如此,透露出什麼訊息?
教學現場的困境,教育部和大考中心都有責任解決。首先,高中課本內容是根據教育部擬定的課程綱要編寫;書商寫好課本,要送教育部審訂。因此,課綱深淺直接關係課本難易。
而大考中心對這個問題的回應,始終是「標準答案」:公民與社會才考三年,題庫不足,將加強建置題庫,以維持考題的穩定性。這個回應實有卸責之嫌。指考或學測入闈人員包括試考生,他們的試考結果應可供闈場內人員當場修改題目。大考中心聘請大學教授出題,應說明出題原則與難易;負責出題的教授應該多體查高中教學,而不是高高在上,把題目出得像考專家,忘了對象只是高中生。
從高中「公民與社會」的爭議,也令人想到不久前「四書」列入高中必選的風波。當時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是否列入考試範圍,課綱委員意見不一,無法取得共識。但最後,教育部還是在只有少數委員支持列考的情況下,把四書列入課綱,結果引起部分委員憤而辭職。
多年來,高中各科的課綱都爭議不休,國文、三民主義、歷史、公民與社會都如此,而結果只見教材不斷增加,未有減少。各課綱委員是否全部集合起來,看看現在的高中生到底要學多少東西?從公民與社會科的爭議中,教育部不應只是頭痛醫頭,承諾未來的課本內容不會這麼難。教育部真正要做的,是多聽教學現場的聲音,全面考察高中生應學習的知識及其學習能力與整體負擔,才是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