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過往對於紀錄片沉重、艱澀的印象,即將上映的文學紀錄電影《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由「行人文化實驗室」策畫、「目宿媒體」拍攝,首次結合了文學界、出版與電影圈,跨領域共同製作;帶入電影敘事的風格,結合上記實、動畫、劇場以及配樂,為台灣現代文學留下紀錄,嘗試呈現包括林海音、周夢蝶、余光中、鄭愁予、王文興、楊牧六位作家的另一種心靈地貌。
探索、追尋、對話
六日在台北的發表會上,特地從瑞典遠道抵台參與盛會的馬悅然教授表示,好的文學不限於地區境內,如何將不同文化語言的傑作,翻譯給其他人,是從事文學工作者的責任,而影像就是一種作品最好的翻譯工作。
導演侯孝賢說,年輕時也是武俠乃至現代小說的閱讀,後來從事影像工作,也曾幾次動心改編王文興代表作《家變》,但發覺電影仍難以抵達文學作品所能包含的更緩慢、深邃的部分。電影製作包含了龐大資金,致使向商業傾斜,如何回到電影誕生之初,更純粹更藝術表現的狀態,是需要透過回到文學,反覆思考的。
分享拍攝過程
楊力州表示,面對記錄對象的缺席,每當想起自己拍攝所遭遇的侷限,總會想起林海音女士當時所面對更艱鉅的時代侷限。詩人余光中幽默地說,成了導演陳懷恩的臨時演員,導演指引你多走一步,自己不敢不走。但也是基於對電影專業的絕對信任,才有如此好的成品。林靖傑、溫知儀都提到,在面對作家本人如王文興和楊牧,如何在紀錄片的介入和不介入之間取得平衡,成為最困難的問題。
楊牧回應,在拍攝過程中重新思考影像之中的詩學,並作為借鑒。王文興則提到,如果不是身在台灣,在地的教育、島嶼的養成,或許會走上與寫作不同的路。這一系列文學記錄電影,或就是透過不同藝術表現的對話,嘗試橫切面捕捉,那些在此時此地,曾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故事。
《他們在島嶼寫作》即日起在台北國賓長春戲院,展開為期一個月的放映,並計畫在其他城市、亞洲地區,分享大師們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