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教育部快馬加鞭籌畫十二年國教各項配套措施,各界疑慮卻不斷升高,擔心成為有名無實的教育改革方案。長期參與「十二年國教」推動的全國家長聯盟理事長謝國清表示,有疑問者是因不了解十二年國教內涵,「十二年國教絕非是要把孩子多關幾年,而是要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機會。」
謝國清指出,許多家長對十二年國教,普遍有幾個迷思。先是擔心孩子被關九年已經喘不過氣,未來要再關十二年。謝國清說,「十二年國教」實施後,「高中職及五專」(簡稱「後中階段」)並非強迫入學,國中畢業生可選擇升學或就業或不升學也不就業,即使未升學,日後可隨時進入後中就讀,「孩子等於選擇變多。」
第二個迷思是擔心「不考試,小孩程度會變差。」謝國清說,除了兩次基測,國中生從國一開始,大小考不斷,但大家對孩子的「程度」仍不滿意。「考試」應該是作為老師教學補救的依據,而非懲罰學生的工具,十二年國教目標就是要讓考試回歸「檢測」的位置,確保多數孩子的能力被發掘。
許多家長擔心,入學採登記抽籤方式很不公平。謝國清表示,對百分百能上「後中」就讀的國中生來說,考試才算公平,是因為基測成績已將「後中」分為「好學校」及「壞學校」,卻也等於把學生分為 「好學生」、「壞學生」,加深社會對高中職的歧見,「這樣才不公平吧!」
謝國清認為,「選填志願後,再登記抽籤」才是公平,但有賴教育部將每一所學校辦好,才能促使大多數家長鼓勵孩子把離家最近、志願相符的學校作為第一志願。
謝國清說,「十二年國教」並非消滅精英的教改,問題在於,之後的精英教育是「以何種形式存在?」,而不是「消不消滅」的問題。
謝國清認為,十二年國教的推動,國人要有共識,他呼籲教育部及參與「十二年國教」政策的擬定者,堅持「十二年國教應落實適性教育」的中心思想,把學生當作主體,讓「十二年國教」徹底改變當前教育現場的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