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四十一歲,但我在許多農民眼中還是『少年人』。」畢業於龍潭農工農經科,打從退伍就投入務農工作的新竹縣農民范綱宏苦笑著說。若從工商社會的眼光來看,年逾不惑的他算是中年人了,但在農民年齡普遍較高的農村來說,他可是「年輕人」呢。
范綱宏的話突顯了台灣農村的「高齡化危機」。他表示,政府為了減緩「少子化」現象而想方設法,鮮少顧及農村日益嚴重的高齡化。
年紀大、體力有限,很多農民無法再像過去那樣每天從早到晚辛勤下田,無形中也消弭了農村往前邁進的動力。
范綱宏說,農村若無法持續投入年輕人力,恐怕會面臨後繼無人的窘況;政府雖然推動不少政策吸引年輕人回鄉,實際成效仍然有限。
今年二十九歲的宜蘭縣農民謝政宏也有同感。文化大學園藝系畢業的他,曾參加農委會的漂鳥計畫,畢業後回到家鄉投入農業經營。雖然務農資歷只有兩年多,但他對農業發展很有自己的看法,不只打算把農業經營企業化,還經常上網汲取歐、美、日農業發展趨勢的最新訊息、知識。
「年輕人不是不願意回鄉務農,但農業收入的不穩定往往讓他們卻步。」謝政宏說,務農是「看老天爺臉色吃飯」的行業,要吸引年輕人回鄉當農夫,傾聽農民心聲,對症下藥,才能讓農村的明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