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交流二十多年,去年屬豐收年;譗江陳會豃至去年底已進行了六次,溝通和諧,順利達成多項協議,最重大的歷史性成就是去年六月江陳五會簽署的譗兩岸經濟架構協議豃(ECFA),讓台灣經濟在國際的架構機制下得到公平的待遇,更重要的是,兩岸之間經過二十多年的互動往來,已經建立了和平協商的架構,和平發展的態勢無可逆轉。
江陳六會的同時,大陸方面拋出雙方應就文化教育交流進行協商,我方則以冷處理的方式回應。對於這樣一冷一熱的態度,媒體形容兩岸協商已從淺灘進入深水區。
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邵宗海說,兩岸不到政治談判都不算深水區。江陳會的結果不能以次數來看;有些可以用過去的協議延伸擴大,單邊立法即可,例如開放陸客自由行就只是項目的調整;ECFA四項協議也可以延伸,因此這些都不是問題。兩岸真正進入政治議題才是挑戰的開始。
前立法委員、濁水溪基金會董事長林濁水認為,馬政府上台到現在,所推動的兩岸政策不如預期順利,短期內也看不出會有巨大的變化。因為他在就職演說中談到兩岸可以磋商和平協議,前年提出的國防報告說和平協議不適宜,要先談軍事互信機制。去年又把軍事互信機制推遲,現在只剩下經貿。
新黨主席郁慕明表示,兩岸交流基本上是採取「先經後政,由易入難」的策略,一旦進入政治議題,不可避免要碰觸到主權問題,目前是以「九二共識」做為基準,一旦突破九二共識之後,必須在主權方面尋求一個新的共識點,這更需要透過雙方的互信。他說,二○○五年國民黨連戰主席邁出和平之旅的第一步時,民意也反對得厲害,但是兩岸和平發展要往前走,就看國民黨執政有沒有魄力勇敢邁步。
五都選後,藍綠兩大政黨互有得失,在兩岸關係上都做了微調。民進黨開始討論前進大陸的方式,國民黨則適時提出「七大核心利益」,開始重視在兩岸關係的對待上「自由選擇的權利」和「不被歧視的權利」。這是台灣內部對兩岸關係展開盤整的現象。
郁慕明認為,陸委會主委賴幸媛提出「七大核心利益」是必然的,這是台灣民意對於兩岸交流合作背後所產生的疑慮。
台灣大多數的民意是不希望「被併吞掉」,馬英九是民選的總統,必須照顧到大多數的民意,也因此許多泛藍選民對他不滿。然而,他的兩岸政策到目前為止還是為大多數台灣民眾所接受,五都選舉的結果說明了這項事實。
邵宗海認為,五都選舉連同上次縣市長選舉,綠的得票數都高於藍,這樣的結果讓國民黨必須審視他們的兩岸政策有沒有在選舉中加分,至少不能失分。七大核心利益的提出就是在兩岸進行多項突破之後,告訴人民接著要從長計議。
賴幸媛的說法當然代表著馬政府的態度,國民黨黨綱有國家統一的目標,但他不能忽視台灣有些民眾追求獨立的權利。
林濁水認為,與中國交流,黨與黨之間不必有常設性的平台,可以針對個別議題,透過黨的公職人員來做就可以了,也可以透過智庫。民進黨和中國接觸要界定黨和國的角色;對內各政黨可以競爭,對外態度要一致。民進黨執政時也洽談過包機方案,不能說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什麼都沒做。
邵宗海認為,民進黨最近談兩岸要接觸,主要是為總統前哨戰部署,目前都只是說法,要到他們的總統候選人決定之後,才可能談到真正執行面的議題。
北京過去要求很高,只願意和承認一個中國的人往來,現在大陸學者一面倒的願意「體會民進黨的誠意」,他們對民進黨有很高的期待,也就是不見得要民進黨承認一中原則。「我覺得,蔡英文至少提出來了,對民進黨而言,現在是天時、地利、人和條件都很好。」
郁慕明說,連戰和平之旅之後五年來兩岸的交流合作已經形成潮流,民進黨如果還是堅持鎖國政策,勢必會被邊緣化。蔡英文成立智庫就是意圖以智庫對智庫,而非黨對黨的方式和大陸進行接觸,這是漸進式的態度,大陸方面可以先設定一個共識條件,民進黨同意之後再談。
郁慕明認為,接下來可從兩岸軍事互信的機制著手,如果兩岸能建立軍事互信,要進行政治協商就比較容易切入。林濁水說,談軍事互信,廣義的可以透過政治性互動,狹義的例如海上救難,這些層次的互信都沒有問題,但是整體安全機制的問題就算在遙遠的未來還是不可行。從嚴格的定義,軍事安全機制是從美蘇對立而來。他認為,台灣擔心北京攻擊,北京並不擔心遭受台灣攻擊,沒有對稱性,所以不存在軍事機制互信的問題。
在江陳六會之後,文化教育的協議可能必須慢慢來,軍事互信機制如果沒有建立的基礎,兩岸不可能一下子跳躍到政治議題的協商,而且台灣明年要舉行總統大選,兩岸之間還是得要摸著石子過河、緩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