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光點》在枯山水的樹下 (上) 遇見劉大任

文/李時雍 繪圖/洪寧 |2011.04.06
3092觀看次
字級


編按── 著名小說家劉大任(1939-),從《杜鵑啼血》、《浮游群落》、《晚風習習》迄今,長期思索、刻畫著當代知識分子的心靈圖像。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因參與保釣運動而放棄學業。後進入聯合國祕書處任審校工作,直至1999年退休。近幾年專事寫作,並將視角擴及生活,倘佯園林內外,以旅居地作為觀點,寫下「紐約眼」為名的系列散文。這次帶回了新出版的散文集《閱世如看花》,書中自言,已進入「初老」。二月將盡,一個微涼午後,我們在台北紫藤蘆茶館,和這位心境與寫作上「更乾,更澀,更寂」的小說家做了一次深度訪談,在歷史與現實之間,追憶、思索,並以此作為本刊「人文光點」專欄的首篇。





愛斯特拉公:我們走吧。
佛拉底米爾:不能走。
愛斯特拉公:為什麼不能?
佛拉底米爾:我們在等待果陀。
   --貝克特《等待果陀》


 壓抑與暗湧的年代

午後的光,稀微透進木造古房邸之中,將室內物景,描畫出暗暗靜靜的輪廓;陷落在桌的中央,擱放燒煮的水業已串升細煙,壺底茶葉緩緩甦醒舒展,在視線凝注裡,慢緩翻轉了一圈。光影、滾沸的水、煙與葉,世事恆在動與不動之間,我們卻幾時靜佇,閱世、或者看花。

猶記得二十初歲,在父親蕪亂的書架上,無意翻找到一本斑黃的貝克特《等待果陀》,民國五十八年、仙人掌出版社版本。

在那劇作譯介尚未普遍如今日之時,被我視作珍藏,隨身,一遍一遍悉心地翻讀。十年之後,才曉知翻譯者之一,即是著有《浮游群落》、《晚風習習》,近幾年撰寫、結集多部「紐約眼」系列散文的劉大任先生。

茶館裡再見到旅居美國多年的劉大任,這次帶回來的,是近年鍾於園藝、勤「做院子」,或於古城之間行走思索,而寫成的散文集《閱世如看花》。甫讀,令人喟嘆,卻也不禁令人好奇,序文中自陳,已邁入「初老」心境的小說家,目光之間,究竟有何不同?

舊劇本擱在茶桌。劉大任笑說,「這本好久了,比你年紀大了。」一九六五年,一群文藝界友人共同創辦了《劇場》雜誌;其中一期,即以《等待果陀》同年九月的搬演以及此文化事件的邊際效應為題。囿於學生們資源不足,當時在台大外文系兼課的傅良圃神父協助下,《果陀》終得在耕莘文教院首演;而事前宣傳也不過僅台大、師大校園內張貼的廣告。當晚,四五百個座位,三分之二滿座,「只不過演完一場,走了剩下不到一半。」

我思忖著,今日我們如何想像,那樣一個壓抑復暗湧的年代。

小小的文化圈,出現有諸如藝術家黃華成,標舉「大台北畫派」之名,舉辦一人畫展,大膽革新顛覆,將《蒙娜麗莎的微笑》權充展場門口的墊腳布;或在《劇場》上,發表畫派宣言,積極創造各型態的觀念藝術。

也有後來,針對西方文化思潮輸入的論爭、矛盾。主張全盤西化的黃華成、《等待果陀》另一譯者電影人邱剛健,與持相對立場的小說家陳映真,或劉大任自己:「我們是主張《劇場》雜誌可以搞顛覆、也可以搞現代主義,但同時也要注重台灣本地的文化發展。」公開在刊物上論戰,戰火愈熾,終致《劇場》分道揚鑣。

劉大任回憶當時,在「造反」的六十年代,黃華成曾是很重要的角色,「他有一篇小說〈青石〉,我記得很清楚,發表在《現代文學》上。很顛覆,文字很好,非常簡潔有力量,整篇虛無到底。可惜五十幾歲就過世了,現在大家都將他忘記了。」

 以苦悶之名

多少蒼白虛無的身影,在時間裡拭除隱去。

無法想像,近四、五十年前,是甚麼樣的影像,或文字景觀,誕生了《劇場》或《現代文學》上,那些頻於思索、叩問,「存在與虛無」的青年藝術家們。

大學三年級,劉大任寫了小說〈大落袋〉,反映當時年輕人的心靈和精神狀態,「我們好好的在學校念書,怎麼會寫出那一種完全在街頭流浪,不知往哪個地方去的感覺?」

回顧當時,台灣對外文資訊非常渴望,了解的管道卻很少,只能透過如僑生的渠道,帶進五十年代後期,由香港作家劉以鬯、王無邪等人創辦,充滿西方現代主義色彩的《文藝新潮》,私底下傳閱;透過牯嶺街舊書攤,接觸到舊俄、日本或東歐的小說;或萌發於學院,如任教台大外文系的夏濟安先生,課堂上,開始談論現代主義文學。

從學院汲取資源的,產生創作、翻譯或評介活動,如小說家白先勇和王文興等人,後來便聚集於《現代文學》雜誌;另外的渠徑也有一群人,則集中在尉天聰主編的《筆匯》。

同樣現代主義之路,不同渠徑,便形成不同的文學圈子。

當時《筆匯》與《創世紀》、《現代詩》等詩刊,也與五月畫會、東方畫會,或是《劇場》往來密切,這便是後來劉大任和陳映真離開《劇場》之後,參與《筆匯》的活動,繼而與其他同仁,另創辦《文學季刊》的緣故:「期待以創作為主,創作主題,盡量反映台灣的現實面。現在回頭去看,都是走現代主義,《文學季刊》裡,隱隱埋藏對當年台灣社會、政治現狀的反省。進而後來醞釀出鄉土文學的脈絡。」

重新思考現代主義的影響,劉大任說:「現代主義對我有很大的啟蒙作用。我們那時候,心情很苦悶,但不知是什麼讓你那麼苦悶,這個原因,不是每個人能分析出來。我雖然主修哲學,但一開始念哲學,就好像投入汪洋大海裡,對自己生命和生活前途的思考,還是抓不出主脈。」

此外,對當時文學現狀不滿,在《文藝新潮》等刊物相繼出現後,令「苦悶的」他們一新耳目,同時發覺,「很多人都在探索同樣的問題。」

如果不是私底下流傳的一本本手抄本,如紀德的《地糧》,法國象徵派主義的詩歌,劉大任說,或許不會出現像是詩人商禽那樣風格的詩作吧。

「現代主義文學開啟了新的方向。」一種,能說出苦悶之名的方式。(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