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嘉義訊】寒食節與清明節各有些習俗,然而在台灣中南部有些傳統閩南家庭,迄今仍保有寒食、清明節不吃熱食,只吃冷潤餅的習俗;而嘉義市光路里則與廟會結合,舉辦傳統高空盪鞦韆活動。
自宋代之後,寒食節掃墓的習俗,逐漸演變為清明節掃墓,但在台灣中南部一些傳統家庭,及韓國迄今仍保留「寒食節」吃潤餅的傳統習俗。
古代的寒食節習俗,包括上墳掃墓、郊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盪鞦韆,迄今在嘉義市光路里玄天上帝廟仍可以看得到。
不過,光路里的高空盪鞦韆傳統習俗,如今已與廟會結合,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北極玄天上帝誕辰前夕,廟方都會架設高約十二公尺、約四層樓的大型鞦韆,讓選手凌空擺盪,相當驚險刺激。
而來自福建漳州的傳統移民家庭,過去都會在農曆三月初三(上巳節)掃墓、吃潤餅,除了傳承寒食節傳統習俗之外,還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因此漳州移民稱農曆三月初三為「古清明」。
寒食節小檔案
根據傳統曆法,寒食節是冬至後第一百零五日,即清明節前一天。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後為晉文公)為了避開內亂,他挨餓難熬,隨從介之推於是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重耳吃。重耳當了君王後,為了感念介子推,但卻找不到與母親隱居在深山的介之推,竟下令放火燒山,沒想到介之推與母親卻因而被燒死。事後晉文公十分後悔,便下令每年此時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