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閥時代
中華民國建國以來內戰不斷,經常出現幾個代表中華民國的政府,直到東北易幟之前,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政府來積極發展外交關係;各派系軍閥各自依仗不同的國家。
走入國際
一九一九年歐戰結束,舉行巴黎和會,推動成立國際聯盟,期能以國際法處理國際衝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合作,宣揚國際正義。這是中國參與國際政治組織的初始階段,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影響。當時顧維鈞以中國駐美公使身分出任巴黎和會的全權代表,除在和會中力爭中國權益,也積極參與國聯盟約的起草工作,並使中國得以進入國聯行政院,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國民政府在大陸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國際地位開始顯著提高;開羅會議中國是三大國之一。對日抗戰後期,中華民國的國民黨政府廢除了自鴉片戰爭後所簽訂的大部分不平等條約,並陸續與世界各國簽訂平等新約。政府還積極與英國交涉,欲收回香港,但被當時的英國首相邱吉爾所拒絕。中華民國也是一九四五年聯合國的五個創始國之一,且是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國民政府在台灣
民國三十八年國共內戰失利後,中華民國政府從南京播遷台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此後二十年間,國際上對於中國政府的代表權一直存有爭議。
一九七○年代,中華民國政府在國際上的地位逐漸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民國六十年十月二十五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二七五八號決議,正式決定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在聯合國代表中國的政府,各國則相繼與中華民國政府斷交,轉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目前全世界有二十三個國家承認中華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