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山西省太原市蒙山地質環境,治理一期荒山荒坡植被工程已全部完工,預計將有效改善蒙山大佛景區千年古佛因風化、地底礦物開採後所帶來的損害。
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郊的蒙山大佛,又稱西山大佛,始鑿於西元五五一年,高約六十公尺,不僅是中國首座露天雕鑿的摩崖大佛,也是世界最早的石刻佛像,比四川樂山大佛還早一百六十二年,其高度則是世界第二大佛。
這座融合了南北兩朝藝術風格,曾「消失」六百年的西山大佛,於一九八○年被發現,當時震驚全世界;由於發現大佛時,佛頭不知去向,佛身嚴重風化,彷彿是由大小不一的石頭堆積而成,石縫中長滿小樹、蒿草。
當時專家指出,除了自然界不可抗力的毀壞,造成大佛風化部分的崩塌,加速了被風化的危機外,蒙山地底下蘊藏著豐富的煤炭、石灰岩等礦產資源,大佛下部三十五公尺處,也因長期挖煤採石爆破所產生的震動,及採煤後形成許多採空區,這些採空引發的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面變形災害更形顯著,若遇暴雨、地震,可能隨時發生崩陷,大佛將徹底毀滅。
二○○六年開始,當地村民不斷奔走、逐步修復,過程中意外發現,大佛幾乎都由砂岩雕刻而成。砂岩是一種適合雕塑,但也是一種容易被風化的岩石,大佛經過千年的風霜雨雪、烈日暴曬,因而變得脆弱。
為了徹底改善蒙山的地質環境狀況,避免千年古佛成為「斜佛」,二○○八年以來,太原市申請地質環境治理,對當地地質環境進行改造。
太原市國土局地質環境處處長喬海清表示,目前蒙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主要針對蒙山開化溝口不穩定斜坡、道路兩側潛在崩塌危險、箱子村煤礦採空區治理等,並對荒山荒坡進行生態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