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檢傷定義的「急」,指的是危及生命程度,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任陳維恭表示,被視為急診輕症的患者,其實對家屬來說,也都是出現急性症狀,他認為雖透過檢傷,判斷患者的優先處理順序,但也不該讓輕症患者等太久,醫院急診如果無法增加人手,必要和其他醫療群建立合作關係,讓有需求的輕症民眾也可受到照顧。
陳維恭表示,台灣不像國外有完整的家庭醫師制度,使得醫學中心急診反而成為第一線守門員,如果不能適當分流這些輕症患者,在大醫院等太久、也耗費很大的社會成本,這部分需要對民眾持續衛教,去相信基層醫療有能力處理、必要時會協助轉診。
此外,急診對病患的反應速度很快,他認為必要建立急診警示系統,隨時監測此區域內的急診人力與品質是否出現危機,若再一次遇到如今年流感塞爆急診的狀況,類流感門診等相關措施就能及時展開。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指出,固然有民眾的確是貪圖方便,比如門診排不到就從急診掛號,或認為大醫院的急診比基層診所可靠,但多數民眾到急診有其不得已,比如癌症患者的疼痛緩解要抽腹水,不掛急診該去哪?依據檢傷可能不是最危及生命,但不舒服程度加上都已經罹癌,能夠說他是輕症嗎?
隨著癌症逐漸成為一種慢性病,這群人勢必會占去急診相當的能量,滕西華認為對這種顯而易見的狀況,必須要有處理的方式,比如,國外有醫院成立附屬的癌症基層診所,醫師、用藥均比照醫院,讓癌患有一個可以處理急性病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