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兩年前將急診室重新改裝,讓檢傷不同等級的患者,有獨立的看診空間,落實檢傷患者的分流,林口長庚醫院急診室今年也將實施實體區,並比照機場航班看板設計,讓不同檢傷等級患者,在外面即可得知須等候時間,整套系統預計六月可安裝完成。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台灣急診醫學會祕書長顏瑞昇表示,急診區分出等候區、急重症、內科、外科和輕症等空間,目前動線是一進去會先到檢傷區,依患者嚴重程度分級後,檢傷一級患者會送到急重症區,至於二、三級患者,則依照內、外科分別各有一個看診區,四、五級的輕症患者也有一個輕症專屬的診間,抽號碼牌依序進入,等候區內會顯示目前看診號碼與等候人數。
顏瑞昇認為隔出實體空間後,檢傷才能真正落實,除了動線比較不會打結,也讓不同檢傷等級的民眾,更清楚自己等待的狀況,達到院內分流的目的。然而,如果患者大量湧進,他表示分區分流只能讓民眾就醫時有秩序排隊,但住院若總是滿床狀態,還是沒法改變留觀病患擠滿急診的問題。
林口長庚醫院急診醫學部部長陳日昌表示,國內急診硬體上屬於開放空間,即使有做檢傷,但不論嚴重度都在一區域看診、等候,其實很受干擾,雖然陸續有使用一些隔間方式進行流程管理,不過基於目前急診一天達五百人的超載程度,院方已決定投入費用擴充空間,並改成實體隔間,預計會分成急性、亞急性、輕症等分區。
陳日昌指出,急診一定是危急患者優先處理,當人力、空間不敷使用時,既然無法限制就醫人數,代價就是要排隊。如何讓人知道急診內是否滿載?他規畫比照機場的航班訊息看板,讓民眾得到充分訊息,不想花這麼多等候時間者,看到滿載訊息時,不妨前往他院就醫。